时间: 2025-05-13 12:48: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2:48:22
入塞
作者:姚燮 〔清代〕
最高寒。是危楼对远山。
到三更筵罢,月上笛声阑。
香也残。酒也残。
晓莺将啼燕未还。
奈此时屏冷枕单。
看渠移烛卸钗鬟。
留又难。去又难。
全诗翻译:在最高的寒冷中,危楼对着远山。直到三更酒席结束,月光照耀,笛声渐渐停歇。香气已散,酒也已尽。晓莺即将啼鸣,而燕子还未归来。此时,床头冰冷,枕头也孤单。看她移烛,卸下钗鬟,留又难,去又难。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晓莺”和“燕”常用于古诗描写春天的生机,象征着希望和归属。诗中对比了夜的孤寂与早晨的生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作者介绍
姚燮(1622年-1693年),字梦阮,号绮怀,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入塞》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心浮动的时期,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写寒冷的环境和孤独的心境,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入塞》是一首描写孤寂和思念的诗,诗中通过描绘寒冷的环境和夜晚的气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的开头“最高寒”即设定了一个寒冷、凄凉的基调,接着通过“危楼对远山”的描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氛围。直到夜深人静,月光洒落,笛声渐止,酒席散去,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随着“香也残,酒也残”的反复,诗人在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中感受到了失去的无奈。接下来“晓莺将啼燕未还”描绘了即将到来的黎明,却也让人感受到归属的缺失。诗人孤独的状态在“奈此时屏冷枕单”中达到了高潮,床头的冷清与孤单使他深感无助。最后“留又难,去又难”的重复,更是加强了离愁别绪的深刻,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彷徨。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孤独感,体现了诗人对人世间情感的细腻观察与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晓莺将啼”采用了拟人手法,增强了诗的生动性。“香也残,酒也残”则通过反复的结构,突出诗人内心的失落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孤独的深刻洞察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人在时光流逝中的无奈与对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最高寒”是指什么?
A. 天气的寒冷
B. 诗人的心情
C. 远山的寒冷
诗人提到“晓莺将啼燕未还”,这两种鸟分别象征什么?
A. 孤独与希望
B. 快乐与悲伤
C. 归属与离别
诗中“留又难,去又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离别的痛苦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为《入塞》的详细解析和相关延伸,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