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0: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0:56
登孤竹城楼
郭长清 〔清代〕
槛外波光静不流,
夕阳城郭万家秋。
青莎断岸人呼渡,
黄叶西风客倚楼。
辽右山河千古壮,
燕南烽火几时休。
戎机无与书生事,
惟愿群公借箸筹。
在栏杆外,水波静静地流淌着,
夕阳照耀下,城墙和万家灯火映衬着秋天的景色。
岸边的青色莎草断开了,人们在呼唤着渡船,
黄叶随西风飘荡,客人倚靠在楼上。
辽东的山河壮丽悠久,
燕南的烽火何时才能停息?
战事与我这个书生无关,
我只希望大家能借我一支筷子来筹划大计。
诗中提到的“辽右山河”与“燕南烽火”,分别指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理区域,蕴含着对国家河山的壮丽景仰和对战争动荡的忧虑。
作者介绍:郭长清,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关注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时值国难,诗人通过描绘壮美的山河和战乱的忧虑,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思考。
《登孤竹城楼》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感和社会关怀的诗作。通过描绘孤竹城楼的景象,郭长清展现了辽阔的自然风光和壮丽的山河。在诗的开篇,波光与夕阳交相辉映,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紧接着,青莎与黄叶的描写,传达出秋天的萧瑟与孤独感,既是对自然的描摹,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中后半部分转向对国家和历史的思考,辽右的壮丽与燕南的烽火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最后两句更是道出个人的无奈与渴望,戎机与书生的对立,突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对参与政治、贡献力量的渴望。
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层次分明,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郭长清作为诗人的深邃思想与广阔视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战乱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同时流露出对团结与共同努力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戎机”指的是什么?
“青莎断岸”中“青莎”是指什么?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郭长清的这首诗在自然景象的描绘上更为细腻,同时在历史思考上更为深邃。王维的诗多表现隐逸的生活情趣,而郭长清则更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命运,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视角与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