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2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4:23:49
原文展示: 猗猗亭下竹,娥娥竹上月。微风静兰路,水石相映发。盈前婵娟子,秀色粲玉骨。褰衣往从之,露泣苔侵袜。
在猗猗亭下的竹子,映衬出明亮的月光;微风轻拂,兰花的幽香在幽静的小路上飘荡,水与石头在月光下交相辉映。眼前的女子如月中嫦娥,姿态秀丽,宛如玉石般的光彩动人。我轻轻掀起衣衫,跟随她而去,露水打湿了我的袜子。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毛滂(约1040-约1100),字德裕,号子美,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擅长词作,深受后人的喜爱。他的作品常表达个人情感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猗猗亭夜月》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人文情感的追求。诗中描绘的月夜景象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这首诗以“亭下竹,竹上月”开篇,构建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夜晚场景。诗人在清冷的月光下,依稀可见亭下的竹影,月光洒落其上,形成一种幽静而梦幻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微风静兰路”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香气,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女子的描绘,她如同月中的嫦娥,既美丽又神秘。这里的“秀色粲玉骨”更是将女子的美丽与柔和的月光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美。最后一句“露泣苔侵袜”不仅传达出诗人追随女子的情感,还隐喻着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追求。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感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夜下的自然景象与女子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含了一种孤独的情感。诗人在宁静的夜晚思索人生,寄情于景,展示了古代文人特有的情怀。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竹、月、兰、露等意象不仅构成了诗中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儒释道等文化思想中对自然的崇尚和对人文情感的细腻表达。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毛滂
C. 苏轼
D. 杜甫
“盈前婵娟子”中的“婵娟”指的是?
A. 美丽的花
B. 美丽的女子
C. 青翠的竹
D. 清澈的水
诗中“露泣苔侵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幸福
B. 孤独与感伤
C. 兴奋
D. 平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