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过涧歇 其三 文殊台瀑布》

时间: 2025-05-12 09:15:48

诗句

高台上,矗立孤塔。

下俯银河,直接飞流,三峡声闛鞳。

乱落万山深处,众响俱相答。

惊惝恍,黯黮蛟龙湿云合。

西峰偏突起,狮子崚嶒,怒涛低压。

耳畔风萧飒。

最上携筇,翠黛澄鲜,朱光煜爚,此景真得巨然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9:15:48

原文展示

高台上,矗立孤塔。
下俯银河,直接飞流,三峡声闛鞳。
乱落万山深处,众响俱相答。
惊惝恍,黯黮蛟龙湿云合。
西峰偏突起,狮子崚嶒,怒涛低压。
耳畔风萧飒。
最上携筇,翠黛澄鲜,朱光煜爚,此景真得巨然法。

白话文翻译

在高高的台上,矗立着一座孤独的塔。
俯瞰银河,水流从高处直泻而下,伴随着三峡的轰鸣声。
瀑布从万山深处轰然落下,回声在山谷中交错。
惊惧迷惘,湿润的云层中似有蛟龙隐匿。
西峰突兀而起,如同狮子般险峻,怒涛在低处压迫。
耳边传来风声萧瑟。
直到最上面,手握拐杖,翠绿的山峦清晰鲜明,朱光闪烁熠熠,这样的景象真是壮丽无比。

注释

  • 高台:指高耸的山台或台地,象征视野开阔。
  • 银河:指夜空中的星河,这里暗指从高处俯瞰的水流。
  • 三峡:指长江的三峡地区,以峡谷险峻著称。
  • 黯黮:指黑暗、阴沉的样子,形容云层的颜色。
  • 狮子崚嶒:形容西峰的险峻,像狮子一样高耸。
  • 携筇:指手持拐杖,表明作者的行走和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元恺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风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描写自然景色、山水风光,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董元恺游览文殊台时,表达了他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文殊台是著名的风景胜地,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紧密相连。

诗歌鉴赏

《过涧歇 其三 文殊台瀑布》通过高台的俯瞰视角,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诗中以“孤塔”开篇,给人一种孤高自赏的感觉,接着“下俯银河”,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之中,水流如银河般奔腾而下,展示出一种宏大的气势。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三峡声闛鞳”表达了瀑布的轰鸣,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的力量与声音的交响。诗人通过“乱落万山深处”描绘了瀑布从高处轰然落下,回声在山间回荡,形成了一种震撼的氛围。

在“惊惝恍,黯黮蛟龙湿云合”中,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表现出自然景象的神秘与奇幻,仿佛在暗示着潜藏于云雾中的神秘生物,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诗意。最后,诗人以“最上携筇,翠黛澄鲜,朱光煜爚”结束,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的绚丽与多彩,传达出一种和谐共存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台上,矗立孤塔:描绘高台上的孤独景象,象征诗人的独立和远见。
  2. 下俯银河,直接飞流,三峡声闛鞳:描写水流如银河般奔腾,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象。
  3. 乱落万山深处,众响俱相答:瀑布的声音在山中回荡,形成和谐的音响效果。
  4. 惊惝恍,黯黮蛟龙湿云合:通过神秘的意象,表现自然的奇幻与神秘感。
  5. 西峰偏突起,狮子崚嶒,怒涛低压:描绘险峻的西峰和低处的怒涛,突出自然的力量与险恶。
  6. 耳畔风萧飒:描写风声,增强了环境的动态感。
  7. 最上携筇,翠黛澄鲜,朱光煜爚,此景真得巨然法:最后的总结,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银河”比喻水流,增强了画面的壮观效果。
  • 拟人:“众响俱相答”,赋予声音以人的特性,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翠黛澄鲜,朱光煜爚”,形成音韵和谐,增强了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的壮丽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崇敬,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台:象征高度和远见。
  • 银河:象征浩瀚与壮观。
  • 蛟龙:象征神秘与力量。
  • 狮子:象征威严与险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高台”象征什么?

    • A. 渺小
    • B. 高度与远见
    • C. 难以接近
    • D. 只有孤独
  2. 诗中提到的“银河”指的是什么?

    • A. 天上的星星
    • B. 水流的奔腾
    • C. 远方的山脉
    • D. 漫天的云彩
  3. 诗人通过“惊惝恍,黯黮蛟龙湿云合”想表达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自然的神秘与力量
    • C. 自然的凶险
    • D. 自然的和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较,董元恺的《过涧歇 其三 文殊台瀑布》更注重声音的描绘与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而李白则更多地展示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两者皆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奉和御製读前汉书 奉和御製读晋书 奉和御製读后周书 奉和御製读后周书 奉和御製读后周书 奉和御製读后魏书 奉和御製读后魏书 奉和御製读后汉书诗 奉和御製读陈书 奉和御製读陈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高字旁的字 八字旁的字 树德务滋 哱罗 无胫而来 施命发号 复写 去岁 包含俸的词语有哪些 父字头的字 诡开头的成语 争权夺利 出圣入神 页字旁的字 将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时评 胆裂 生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