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7:52
原文展示:
嫩似金脂飏似烟,多情浑欲拥红莲。明朝拟附南风信,寄与湘妃作翠钿。
白话文翻译:
这朵浮萍娇嫩得像金色的脂肪,轻盈得如同飘动的烟雾,满怀情意的我仿佛想要将它紧紧拥抱着那红色的莲花。明天我打算借着南风的信使,把这浮萍寄给湘妃,制成翠玉的钿饰。
注释:
- 嫩似金脂:形容浮萍的嫩绿,如同金色的脂肪般柔软细腻。
- 飏似烟:形容浮萍轻盈的样子,像烟雾一样轻巧飘荡。
- 多情:形容情感丰富,心思缜密。
- 拟附:打算附上、寄托。
- 南风信:借助南风作为信使,传递情感。
- 湘妃:指湘江的妃子,古代传说中的美丽女子,常与悲情、思念关联。
- 翠钿:翠色的钿饰,古代女子的首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约834年—883年),字希声,号青山,唐代诗人,擅长五言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怀为主。他的诗歌常含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一个诗歌繁荣的时期,文人们常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交融。皮日休在此诗中借浮萍抒发对美的向往和对湘妃的思慕,体现出他对爱情和自然的敏感。
诗歌鉴赏:
《木兰后池三咏·浮萍》是一首清新脱俗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浮萍的美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切的情感寄托。开头两句“嫩似金脂飏似烟”,用细腻的比喻将浮萍的柔美与轻盈形象地展现出来,给人一种生动的视觉感受。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浮萍的依恋之情,似乎想要将这份情感化为一种实际的联系,寄托于湘妃的身上。最后一句“寄与湘妃作翠钿”,不仅体现了对湘妃的思慕,更寓意着一种愿望,即通过寄托情感于自然之物,来表达对爱情或美好事物的追求。
整首诗给人一种温柔而又淡雅的感觉,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通过浮萍这一意象,诗人将自然与情感紧密结合,显示出唐诗特有的优雅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嫩似金脂:第一句使用比喻,将浮萍的嫩绿与金脂相比,表现出浮萍的娇嫩。
- 飏似烟:第二句进一步通过比喻,将浮萍的轻盈与烟雾相提并论,突显其轻柔的特性。
- 多情浑欲拥红莲:第三句表达诗人多情的心态,想要将浮萍与红莲紧密相拥,暗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明朝拟附南风信:诗人计划通过南风寄送情感,表现出一种渴望与期待。
- 寄与湘妃作翠钿:最后一句通过湘妃这一典故,传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寄托和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嫩似金脂”“飏似烟”,通过比喻使得意象更加生动。
- 拟人:将浮萍赋予情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形成了音韵和谐的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浮萍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体现了唐代诗歌的优雅与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萍:象征着轻盈、柔美和流动性,体现了自然的美丽。
- 红莲:代表着美好和爱情,常与情感的寄托相关。
- 湘妃:作为典故,传递出对美好爱情的思念与追求。
- 翠钿:象征着珍贵的情感与美好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嫩似金脂”主要表现了什么特征?
- A. 浮萍的颜色
- B. 浮萍的柔软
- C. 浮萍的香气
-
“明朝拟附南风信”中的“南风信”是用来做什么的?
-
诗中提到的湘妃象征着什么?
- A. 生活的艰辛
- B. 美好的爱情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相思》 - 王维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浮萍》:两者都体现了对美好情感的思念,但《静夜思》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浮萍》则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对爱情的寄托。
- 《相思》与《浮萍》:两首诗都涉及情感的寄托,前者通过月亮的意象表达思念,后者则通过浮萍与湘妃的结合展示对爱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皮日休研究专著
以上是对《木兰后池三咏·浮萍》的全面解析与学习工具,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美丽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