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8 18:2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18:21:07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定光古佛,不显其光。
古锥透穿,大千以为囊。
卧像出家,西峰参道。
亦俗亦真,一体三宝。
彼逆我顺,彼顺我逆。
过即追求,虚空鸟迹。
驱使草木,教诲蛇虎。
愁霖出日,枯旱下雨。
无男得男,无女得女。
法法如是,谁夺谁予。
令君威怒,免我伽梨。
既而释之,遂终白衣。
白帽素履,须发皤皤。
寿八十二,与世同波。
穷岩草木,枯腊风雨。
七闽香光,家以为祖。
萨埵御天,宋有万姓。
乃锡象服,名曰定应。
定光古佛虽然存在,但其光辉却不显露;古老的锥子透过了空间,大千世界仿佛被它包囊。卧像出家,西峰参禅,以此示人世间的真与俗。彼此的逆与顺,恰恰是相互的关系;追求的事物一旦过去,犹如虚空中飞过的鸟迹。草木被驱使,蛇虎也被教诲;愁云密布时,太阳却不见,干旱的时候,雨水又能降临。无男得男,无女得女,法理如此,谁又能夺走或给予呢?如若君王发怒,免去我这伽梨的身份;待释怀之后,我便恢复白衣的身份。白帽素履,白发皤皤。寿命八十二岁,与世间万物同波共存。穷山恶水,经历风雨的考验;七闽的香光,成为家族的祖先。萨埵在天上守护,宋朝的万姓百姓。于是赐予象服,称之为定应。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好友,诗风受其影响,擅长写山水、咏物的诗作,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 本诗是为了赞美南安岩主定应大师,表达对其修行与思想的崇敬。诗中融合了佛教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人性的思考。
本诗以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黄庭坚的才华。开篇提到“定光古佛”,给人以宁静的感觉,紧接着用“古锥透穿”引出对真理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世俗与真理的思考。整首诗在对比中反复强调“彼逆我顺,彼顺我逆”的哲理,体现出佛教中的因果与轮回观念,表达了对事物本质的洞察。
诗中“驱使草木,教诲蛇虎”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与法则,展现了自然与人性之间的联系。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白帽素履,须发皤皤”描绘了老年的智慧,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尊重。全诗在意象的交织中,呈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强调了佛教的无常与法理的深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真理与世俗的关系,强调了佛教的哲理,呼应了生命的无常与智慧的追求。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定光古佛”象征着什么?
诗中“彼逆我顺,彼顺我逆”表达了什么哲学观点?
诗中的“白衣”指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黄庭坚的《南安岩主定应大师真赞》和李白的《静夜思》,可以看出黄庭坚的诗更注重哲理的探讨和自然的交融,而李白的诗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直接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