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08:0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8:06:59
原文展示:
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 江总 〔隋代〕
四知无矫志。二施启幽心。简通避人物。偃息还山林。曲涧停驺响。交枝落幔阴。池台聚冻雪。栏牖噪归禽。石彩无新故。峯形讵古今。大车何杳杳。奔马遂骎骎。何以修六念。虔诚在一音。未泛慈舟远。徒令愿海深。
白话文翻译:
我心中没有虚假的志向,两种施舍开启了深邃的心灵。简朴地避开世俗之人,安静地回归山林。弯曲的溪流停止了马车的声响,交错的树枝在帐幕下投下阴影。池塘和台榭聚集了冻结的雪,栏杆和窗户旁归巢的鸟儿喧闹。石头的色彩没有新旧之分,山峰的形状不随时间变化。大车在远处缓缓行驶,奔马迅速前进。如何修炼六种念想,虔诚在于一心。未能远航慈爱的船只,只是让愿望之海更深。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江总(519-594),字总持,南朝陈代文学家,曾任陈朝的官员,后随陈后主投降隋朝。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江总在隋代至德二年(584年)十一月十二日,在山斋中三宿后,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和决定。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逃避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修行的虔诚。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林的静谧和自然景物的恒常,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四知无矫志”和“二施启幽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纯净和对佛教教义的接受。“简通避人物”和“偃息还山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山林的回归。诗中的自然景物,如“曲涧停驺响”、“交枝落幔阴”、“池台聚冻雪”等,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最后,诗人通过“何以修六念”和“虔诚在一音”表达了对佛教修行的虔诚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修行的虔诚。通过描绘山林的静谧和自然景物的恒常,诗人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二施”指的是什么? A. 财施和法施 B. 施舍和教导 C. 物质和精神 D. 施舍和修行
诗中“慈舟”比喻什么? A. 佛教的教义 B. 隐逸生活 C. 深远的愿望 D. 内心的平静
诗中“愿海”比喻什么? A. 深远的愿望 B. 内心的平静 C. 佛教的修行 D. 世俗的生活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