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赋得马援诗》

时间: 2025-07-27 10:47:25

诗句

二帝已驰声,五溪还总兵。

受诏金鞍动,论功铜马成。

唯称聚米势,无惭意苡情。

虽谢云台影,犹传千载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0:47:25

原文展示:

赋得马援诗
(二帝已驰声,五溪还总兵。
受诏金鞍动,论功铜马成。
唯称聚米势,无惭意苡情。
虽谢云台影,犹传千载名。)

白话文翻译:

《赋得马援诗》可以翻译为:
马援的声名已传至二位皇帝,五溪之地仍归他统领。
他接受了皇命,披上金鞍,功勋被评定为铜马。
人们只称赞他聚拢粮食的力量,丝毫不觉得有失志向。
即使他已经在云台之下谢恩,但他的名声依然传颂千年。

注释:

  • 二帝:指的是汉朝的两位皇帝,可能是汉武帝和汉昭帝。
  • 五溪:指的是地名,历史上马援曾在此地担任统治职务。
  • 金鞍:金色的鞍,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 铜马:指的是根据功劳所铸造的铜马像,象征着功勋。
  • 聚米势:聚集粮食的能力,强调马援的军事才能。
  • 意苡情:意指不卑微于自己的情怀。
  • 云台:传说中帝王所居之处,象征着高贵和荣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申礼,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诗风承继了前代的传统,注重情感与意象的结合,擅长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常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深刻的主题。

创作背景:

《赋得马援诗》创作于隋代,正值国家统一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马援的描写,表达了对英雄功绩的赞颂。马援是西汉著名的将领,以其军事才能和为国征战的精神而闻名。此诗借赞美马援,反映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以及对国家的期盼。

诗歌鉴赏:

《赋得马援诗》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英雄情怀的作品。诗中通过对马援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他在战争中的英勇和智慧,还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敬仰。首句“二帝已驰声”便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马援的声望已经传遍皇宫,突显了他的重要性。而“五溪还总兵”则具体说明了他的职掌,强调了他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诗中通过“受诏金鞍动,论功铜马成”描绘了马援接受皇命后的荣耀瞬间,金鞍和铜马象征着权力与成就,显示了马援的地位和历史功绩。接着,诗人提到“唯称聚米势”,不仅是在赞美他的军事才能,更透露出对他务实精神的赞赏。这种精神在动荡的时代尤为重要,显示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心。

最后一句“虽谢云台影,犹传千载名”更是点睛之笔,虽然马援已在云台下谢恩,但他的名声和功业却将流传千古。这种对历史英雄的赞美,既是一种追忆,也是一种希望,寄托了对未来英雄的期待和对国家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二帝已驰声:马援的名声已经传至两位皇帝,表明他受到高度重视。
  2. 五溪还总兵:他在五溪地区仍然担任总兵,显示其权威和影响力。
  3. 受诏金鞍动:接受皇命,披上金鞍,象征着他的荣耀和责任。
  4. 论功铜马成:根据其功绩铸造铜马,代表着对他的功劳的认可。
  5. 唯称聚米势:人们只称赞他聚集粮食的能力,强调他在军事上的实用价值。
  6. 无惭意苡情:他对此并不感到羞愧,显示出他对自身价值的自信。
  7. 虽谢云台影:即使他在云台下谢恩,说明他谦逊。
  8. 犹传千载名:但他的名声却将世代相传,体现了他的伟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受诏金鞍动,论功铜马成”形成工整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金鞍和铜马象征着权力、荣耀与成就,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 夸张:通过“千载名”夸大了马援的声望,强调其历史地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马援的描写,赞美了历史英雄的精神和功勋,反映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以及对英雄形象的崇敬之情。这种对历史的追忆和对英雄的讴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援:历史英雄,象征着忠诚与勇气。
  • 金鞍:权力与荣耀的象征。
  • 铜马:功勋的象征,代表历史的铭刻。
  • 云台:象征着高贵和权威的地方。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的表面内容,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判断题:马援的声名仅限于地方,不为皇帝所知。(对/错)
  2.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金鞍”象征什么?
    A. 努力
    B. 荣耀与权力
    C. 财富
  3. 填空题:诗中“虽谢__影,犹传千载名。”(填入合适的词)

答案:

  1. B
  2. 云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 王昌龄:同样表现了军事与英雄的主题。
  • 《赤壁赋》 苏轼: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英雄的追忆。

诗词对比:

  • 《出塞》与《赋得马援诗》都涉及到历史人物,前者更注重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专注于对马援功绩的描写。两首诗同样体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英雄的赞美,但风格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隋唐诗人传》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故李宾客庐山草堂 府试莱城晴日望三山 送李处士归山 送人下第归江州 汉南怀友人 归山夜发湖中 晞真馆 仙钓台 武夷三层峰 武夷鸡窠岩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腾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秋液 尸字头的字 牛字旁的字 断梗飘萍 惊险片 巫山洛浦 豕字旁的字 山猺 弃咎 玄字旁的字 重规迭矩 花街柳陌 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曳的成语 酸重 止字旁的字 日省月课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