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14:31
原文展示:
次韵金陵赵民曹水阁即事
尚想溪亭跨鸭头,市嚣到晓不曾休。
角声吹断老梅月,桥影压翻寒苇秋。
三语固知非昔比,十年不到使人愁。
老来著脚茆峰下,相望何殊风马牛。
白话文翻译:
我依然怀念那溪边的小亭,亭子横跨在鸭头形状的溪水上,城市的喧嚣直到天亮也未曾停歇。
号角声吹断了老梅树上的月光,桥的影子压倒了寒冷的芦苇,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三语之间,我深知时光已非昔日可比,十年未曾到访,让人心生愁绪。
如今我已老去,踏足在茆峰之下,与那遥远的景象相比,何异于风马牛不相及。
注释:
字词注释:
- 溪亭:溪边的小亭子。
- 鸭头:形容溪水的形状。
- 市嚣:城市的喧嚣声。
- 角声:号角的声音。
- 老梅月:老梅树上的月光。
- 桥影:桥的影子。
- 寒苇秋:寒冷的芦苇,象征秋天。
- 三语:指诗中的三句话。
- 昔比:昔日的情况。
- 茆峰: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风马牛:比喻相距甚远,不相干。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榘,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含蓄,善于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榘在金陵(今南京)赵民曹的水阁即兴所作,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溪亭、市嚣、角声、桥影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深切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无奈感慨。诗中“角声吹断老梅月,桥影压翻寒苇秋”一句,运用了对仗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秋夜的寂静与凄凉,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惋惜。末句“老来著脚茆峰下,相望何殊风马牛”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现实与过往的巨大落差感,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是一首优秀的宋代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尚想溪亭跨鸭头,市嚣到晓不曾休。”:诗人怀念溪边的小亭,亭子横跨在鸭头形状的溪水上,城市的喧嚣直到天亮也未曾停歇。
- “角声吹断老梅月,桥影压翻寒苇秋。”:号角声吹断了老梅树上的月光,桥的影子压倒了寒冷的芦苇,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三语固知非昔比,十年不到使人愁。”:三语之间,诗人深知时光已非昔日可比,十年未曾到访,让人心生愁绪。
- “老来著脚茆峰下,相望何殊风马牛。”:如今诗人已老去,踏足在茆峰之下,与那遥远的景象相比,何异于风马牛不相及。
修辞手法:
- 对仗:“角声吹断老梅月,桥影压翻寒苇秋。”
- 拟人:“桥影压翻寒苇秋。”
- 比喻:“相望何殊风马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溪亭、市嚣、角声、桥影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惋惜和对现实与过往的巨大落差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亭:溪边的小亭子,象征宁静与回忆。
- 市嚣:城市的喧嚣声,象征现实的喧嚣与变迁。
- 角声:号角的声音,象征时间的流逝。
- 老梅月:老梅树上的月光,象征过往的美好时光。
- 桥影:桥的影子,象征现实的压迫与变迁。
- 寒苇秋:寒冷的芦苇,象征秋天的到来和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角声吹断老梅月”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对仗 B. 拟人 C. 比喻 D. 排比
- 诗的末句“老来著脚茆峰下,相望何殊风马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迷茫 B. 对现实的无奈 C. 对过往的怀念 D. 对现实的接受
- 诗中“三语固知非昔比”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时间的流逝 B. 现实的变迁 C. 个人的衰老 D. 社会的动荡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感慨。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榘《次韵金陵赵民曹水阁即事》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感慨,但张榘的诗更加含蓄,而苏轼的诗则更加直抒胸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榘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