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重过扬州旧宅 其一》

时间: 2025-04-27 08:55:56

诗句

维舟重到绿杨城,门巷萧条转眼更。

邻妪相逢应识我,隔墙曾听读书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55:56

原文展示:

维舟重到绿杨城,
门巷萧条转眼更。
邻妪相逢应识我,
隔墙曾听读书声。

白话文翻译:

我再次乘舟来到绿杨城,
门前的巷子已显得荒凉,
与邻居的老婆子相遇,她应该认识我,
因为曾经隔着墙听到我读书的声音。

注释:

  • 维舟:指小舟,这里指诗人乘坐的小船。
  • 重到:再次到达。
  • 绿杨城:指扬州,因城中绿杨成荫而得名。
  • 门巷:门前的小巷。
  • 萧条:形容冷清、荒凉的状态。
  • 邻妪:邻居的老妇人。
  • 应识我:应该认识我。
  • 隔墙:指两家墙壁相隔。
  • 读书声:指诗人读书时的声音。

典故解析:

“读书声”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学问和读书人的修养与气质。诗人通过邻人的回忆,传递出一种怀旧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骆绮兰,清代女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她的诗作多表现出清新婉约的风格。其作品常以细腻的描写和深远的情感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重游扬州,经过时间的变迁,城市的变化让她感到无比惆怅。诗中所描绘的环境和心境,反映了她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当下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重过扬州旧宅 其一》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诗作。诗人在重游昔日的旧地时,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外在环境的变化,更是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首句“维舟重到绿杨城”,简单明了地交代了诗人的重游,接下来的“门巷萧条转眼更”则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呈现出一种冷清的氛围,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邻妪相逢应识我”一句,既是对过往的回忆,也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虽然时光荏苒,但那份曾经的熟悉感依然存在。最后一句“隔墙曾听读书声”则通过声音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怀旧的情感,仿佛又将诗人带回到当年的时光。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对过往岁月的深切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维舟重到绿杨城:说明诗人再次乘舟来到扬州,点明了地点和时间。
  2. 门巷萧条转眼更:描绘了昔日繁华如今的荒凉,突出了变化的迅速与无奈。
  3. 邻妪相逢应识我:表达了诗人与邻居之间的熟悉感,暗示着人情的温暖。
  4. 隔墙曾听读书声:通过声音的回忆,传达了诗人对过去学术生活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门巷萧条”与“隔墙曾听”,形成了对称的意象。
  • 拟人:环境的描写如“门巷萧条”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无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怀旧”主题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昔日生活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杨城:象征着生机与历史的积淀。
  • 门巷:代表家庭与生活的场所,蕴含着亲切感。
  • 读书声: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重游的是哪个城市? A. 南京
    B. 扬州
    C. 苏州
    D. 北京

  2. 诗中提到的“邻妪”是指什么? A. 年轻女子
    B. 老人
    C. 邻居的女人
    D. 学者

  3. “隔墙曾听读书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邻居的怀念
    B. 对知识的追求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时间的无奈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王之涣
  • 《月下独酌》 by 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此诗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对比,探讨两者在怀旧情感与自然描写中的异同,发现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对时间流逝的不同理解与表现。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骆绮兰诗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次韵子瞻送杨杰主客奉诏同高丽僧游钱塘 官舍胸有鸂鶒遗二宣二首 雨过 次韵秦观秀才携李公择书相访 九日三首 阴晴不定简唐觐秘校并敖吴二君五首 送文太师致仕还洛三首 其二 将至南京雨中寄王巩 冬至雪二首 送施历城辩归常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意在笔先 牛字旁的字 万里江山 绝妙好词 寥若晨星 敬陈管见 肉圆 比字旁的字 三点水的字 包含雷的成语 承嬗离合 徒生 蹈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匸字旁的字 包含砥的词语有哪些 虫字旁的字 神邃 蚂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