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0:41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作者:杜甫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
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
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
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
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
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国家的局势依然艰难,战争与兵戈尚未停止。
四方百姓悲鸣,十年来都在为军队提供粮食。
官员们忙于剥削百姓,根本没有时间担忧政局的动荡。
征税的门路何其多,贤良之士应当以德行受尊重。
韦生(韦讽)生活在富庶的春秋时代,洞察世事,见解清晰。
他在治理地方时,能够使法度清晰明了,令人欣慰。
若要制止那些贪婪的官吏,首先应该铲除那些害人的小人!
我含泪站在大江边,感慨高天的凄凉。
愿他在任上施行良政,能够慰藉我对他的深切思念!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内容涵盖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尤其以关心百姓疾苦、反映社会现实而著称。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困苦。杜甫在此期间目睹了百姓的苦难,心系国家的前途,因此写下此诗,表达对韦讽前程的祝福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是杜甫在动荡的时代中写给好友韦讽的一首诗。整首诗以忧国忧民为主旋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关怀和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开篇通过“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直接点明国家的动荡不安,描绘出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接着,诗人通过对百姓生活的描绘,传达出他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官员贪腐的痛恨。
诗中提到的“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不仅是对韦讽能力的赞美,也是对他未来治理的期许。诗人希望韦讽能够施行良政,改变现状。最后,杜甫以“挥泪临大江”收尾,既是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也是对国家前途的无奈与悲伤。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现实的苦涩,又有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厚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
国家形势依然艰难,战争仍未停止。
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四方百姓悲鸣不已,十年来供给军队的粮食。
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
官员忙于剥削百姓,无暇顾及政局动荡。
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
征税的方式多种多样,贤良之士应以德行受重视。
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
韦讽生于富庶的时代,具有清晰的见解。
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
他治理地方时,法纪清晰可见,我对此感到欣慰。
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
若要制止贪婪的官吏,首先应铲除坏人。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要想救治国家的创伤,首先得消灭小人。
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
我在大江边含泪而立,感叹高天的悲凉。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祝愿他在任上施行良政,能够安慰我对他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线,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人关心社会现实,呼吁良政,体现了深厚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杜甫在这首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挥泪临大江”中“大江”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韦生”指的是?
杜甫 vs. 李白
以上是对《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