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5:02: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02:43
得年虽欠寿,凡事孰能瑕。
识老语言简,学充文赋葩。
刘蕡胡不第,灵运欲忘家。
已矣归何处,虚留海上槎。
尽管活得不算长,人生中又有谁能做到完美呢?
认识到老年时语言会变得简单,学习的目标是充实文采与赋诗的美丽。
刘蕡虽然未能中举,灵运却想要忘却故乡。
最终,我该归向何处呢?只留下空荡荡的海上木筏。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风格多表现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慨。
创作背景:在诗中,作者以对友人的追思之情,抒发了对生命短暂和归属感缺失的感慨,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挽范千之二首》通过对生命、老年及归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理和情感。诗的开篇直入主题,以“得年虽欠寿”引入,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和对完美的追求,接着以简练的语言探讨了老年人在语言表达上的变化,似乎在暗示随着年岁的增长,人生的复杂性反而被逐渐简化。
接下来的两句提到历史人物刘蕡和谢灵运,二者都是因际遇而感慨,分别体现了未能如愿与对故乡的眷恋,诗人用他们的故事来反映自身的孤独感与无奈。最后一句“已矣归何处,虚留海上槎”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通过海上槎的意象,表达了漂泊与迷失的感受,令人深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借鉴,勾勒出一种普遍的生命感慨,让读者在感同身受中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归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该诗中心思想在于感悟生命的短暂、对归属感的思考,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人生无常时的孤独与迷茫。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刘蕡”是指谁?
A. 一位成功的诗人
B. 一位未能中举的诗人
C. 一位国君
答案:B
“已矣归何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迷茫与孤独
C. 愤怒
答案:B
诗中提到的“海上槎”象征什么?
A. 幸福的生活
B. 漂泊与无依
C. 人生的成功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