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5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55:52
原文展示:
三见齐王不一言,须知自古致君难。纷纷齐虏誇迂阔,口舌从来易得官。
白话文翻译:
三次见到齐王都没有说一句话,要知道自古以来劝谏君王是很难的。那些齐国的臣子们纷纷夸夸其谈,空谈阔论,但靠口舌之利却很容易得到官职。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国,字平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之弟。他以直言敢谏著称,曾多次上书批评时政,主张改革。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官场中空谈阔论、不务实际现象的批判,以及对劝谏君王难度的深刻认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官场风气浮夸,许多官员靠口才而非实干获得官职。王安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对劝谏君王难度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官场中的虚浮现象和劝谏君王的困难。首句“三见齐王不一言”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沉默和无奈,而“须知自古致君难”则强调了这一行为的艰巨性。后两句“纷纷齐虏誇迂阔,口舌从来易得官”则尖锐地批评了那些靠口才而非实干获得官职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作者对时弊的深刻洞察和对劝谏君王的坚定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批判官场中的虚浮现象和强调劝谏君王的困难。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作者深刻揭示了当时官场的弊端,并表达了对劝谏君王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王安国在这首诗中批评了什么现象? A. 官场中的虚浮现象 B. 君王的暴政 C. 战争的残酷 D. 人民的贫困
“三见齐王不一言”暗示了什么? A. 作者的胆怯 B. 劝谏君王的困难 C. 作者的沉默 D. 君王的宽容
“口舌从来易得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