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4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49:22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在沅溪的夏末,凉风习习,春天的美酒相伴在竹林之间。
不要说弦歌声让远方的流亡感到忧愁,青山和明月依旧是那么的宁静和美好。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号华阳,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边塞诗和律诗闻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龙标野宴》写于王昌龄贬谪期间,诗人借宴饮时光,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龙标野宴》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及人际关系的诗作。王昌龄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人在自然环境中与友人相聚的和谐美好。诗中“沅溪夏晚足凉风”开篇点出优雅的环境,营造出一个清新、宁静的氛围,使人放松心情。接下来提到“春酒相携就竹丛”,不仅描绘出诗人与友人共饮的场景,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莫道弦歌愁远谪”一句,诗人以自谦的态度,回应外界对他身世的忧愁,暗示虽然身处逆境,仍然可以在自然与友情中找到慰藉。最后一句“青山明月不曾空”则强调了自然的永恒与美好,暗示即使身世漂泊,内心仍然可以保持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表达了王昌龄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仍能享受生活的乐观精神。
整首诗传达了在困境中仍能寻找到生活乐趣的思想,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诗中提到的“沅溪”是指哪个地方?
“春酒”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人对“远谪”持什么态度?
与王昌龄的《龙标野宴》相比,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饮酒的场景,但更强调个体内心的孤独与豪放,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