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慈恩寺塔》

时间: 2025-05-01 03:32:51

诗句

慈恩石刻半公卿,时遇闻人为指名。

龙虎榜中休著眼,一篇俚赋误平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2:51

原文展示

慈恩石刻半公卿,
时遇闻人为指名。
龙虎榜中休著眼,
一篇俚赋误平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慈恩寺塔前的感受。石刻上有一位半个公卿的名字,偶然听到有人为他指名道姓。在龙虎榜上,不必过于关注名声,一篇不入流的俚赋竟然误了自己的一生。

注释

字词注释:

  • 慈恩寺塔:指位于中国的一座寺庙和塔,象征佛教文化。
  • 石刻: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或图案,这里可能暗指历史人物的名号。
  • 公卿:古代官员的称谓,指的是拥有一定地位的官员。
  • 龙虎榜:古代科举考试的成绩榜,象征名望和地位。
  • 俚赋:指低俗的诗作,这里用来形容不入流的作品。

典故解析:

  • 龙虎榜:源于科举制度,象征着追求名利的社会风气。
  • 误平生:反映了因追求名利而导致的个人迷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郦权,金朝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为主。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金朝时,社会风气逐渐趋向功利,诗人借此表达对名利的思考与对艺术本质的反思。

诗歌鉴赏

《慈恩寺塔》是一首意蕴深远的诗作,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诗首句提到的“慈恩石刻半公卿”,不仅传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也映射出当时社会对功名的崇拜。诗人在这里引入了“龙虎榜”,这是古代科举制度下对名利的追求,暗示着社会上人们对于地位和名声的渴望。

接下来的“休著眼”则传达出诗人的一种冷静与超然,他在名利面前的淡泊让人感受到一种反思。一篇“俚赋”不仅是对诗歌质量的自嘲,更是对自己一生追求的迷失感慨。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层层递进,揭示了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个人理想和真实自我的迷失。这种思考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慈恩石刻半公卿:慈恩寺塔上刻有半个公卿的名字,暗指历史上某位杰出人物,表达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2. 时遇闻人为指名:偶然听到有人为他指名,显示出对名声的敏感和对社会评价的关注。
  3. 龙虎榜中休著眼:在科举的龙虎榜上,不必过于关注名声,体现出对功名的反思。
  4. 一篇俚赋误平生:一篇低俗的诗作,竟然误了自己的一生,表达了对追求名利的悔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石刻”与“公卿”、“龙虎榜”与“休著眼”,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龙虎榜”比作名利的象征,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个人对名利的反思与对艺术本质的追求,揭示了在追逐功名的道路上,可能会迷失自我,错失人生的真正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慈恩寺塔: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龙虎榜:象征名利与社会地位。
  • 俚赋:象征低俗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偏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龙虎榜”指的是什么?

    • A. 古代的诗歌比赛
    • B. 科举考试的成绩榜
    • C. 书法比赛的排名
    • D. 画家的作品展
  2. “俚赋”在诗中是指?

    • A. 高雅的诗歌
    • B. 不入流的作品
    • C. 传统的民歌
    • D. 书法作品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郦权的《慈恩寺塔》与杜甫的《登高》都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名利的反思,而后者则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金朝文学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仪真道中三首 宝学连公挽诗二首 次韵赵道夫待制放鱼之作 丞厅后圃双梅一枝发和似表弟韵 复用前韵简叔共文伯公序三友 送似表弟还乡 碧霄泉 再用前韵 次韵公晔席上见赠即席和之 晚饮东湖亭用硕夫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夜天 彑字旁的字 人离乡贱 骼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挺胸叠肚 观战 啖指咬舌 玉华宫 曲梁 色字旁的字 同字框的字 歌台舞榭 盲聩 辵字旁的字 眼不识丁 西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