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18: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18:39
上湖南孙漕四首
廖行之
湘郡湘城四十余,
赋租无爽岁无虚。
三年自是澄清泽,
一吏何能抚字书。
底事古人勤劝课,
由来国计在阎闾。
南阳谁守蒲谁宰,
更赖褰帏使者车。
这首诗描绘了湘郡湘城四十余年的历史,税赋从未出现缺失,年年都在正常征收。经过三年的治理,地方的水泽变得清澈明朗,然而一个官员又能写下多少字书呢?古人为何勤于劝导征税,原来国家的经济命脉就在于此。南阳的谁在守卫,谁又在宰杀,更多的还要仰赖使者的车马往来。
作者介绍:廖行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风格简练且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南宋时期,背景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税收制度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地方治理和官吏责任的关注。
这首诗以湘郡湘城为背景,描述了地方治理的成效与官员的责任。首句通过对湘郡的描绘,建立了地理和历史的背景。接着,诗人指出赋税的稳定,体现了地方治理的有效性。第三句强调治理的成果——水域的清澈,暗示着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然而,诗人随即提出质疑,认为即使治理成效显著,一个官员又能书写出多少治理成就呢?这一句引发了对官员责任的反思,突显了诗人对官员能力与实际治理成果之间的矛盾的思考。后面几句则追溯古人对于征税的重视,表明国家经济的根本在于良好的征税与管理。最后一句提及南阳的守卫与宰杀,暗示了对地方管理者的依赖与期待。
整首诗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地方治理和官员责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治理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使用了对仗、借代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地方治理的有效性与官员责任,强调国家经济与税收的重要性,反映出社会对理想治理的期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湘郡”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赋租无爽岁无虚”意指什么?
诗人的主要关切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豪放风格相比,廖行之的诗更注重社会现实与治理思考;而杜甫的诗则在情感与历史责任上有更深的探讨,虽同为关注社会,但各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