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0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05:30
谒睢阳庙
作者:王摅 〔清代〕
禄山陷两京,唐室势如沸。
玄元庙一哭,义声震天地。
誓死守孤城,非云事必济。
自覆潼关师,乘舆久奔避。
贼议图江淮,凭兹一旅制。
不然鼓而南,谁断其右臂?
惜乎四百战,食尽终颠踬。
城陷逾三日,援师镐始至。
杀贼虽无成,藉以卫神器。
从此朔方兵,收京功乃遂。
赫赫精忠祠,允宜祀百世。
黄巾遍郊坰,明季遭倾毁。
吕侯还旧观,匪曰穷奇丽。
偶客梁宋间,抠衣拜阶戺。
冕旒坐中央,左右南雷侍。
动我忠义心,一消疲苶气。
剔藓读残碑,岘山同堕泪。
禄山叛乱,京城沦陷,唐朝的局势如同沸水般混乱。
在玄元庙前痛哭,忠义之声震动天地。
我誓言要守卫这孤城,绝不是空谈必然成功。
自从潼关的军队覆灭,皇帝已久无处可避。
贼人图谋江淮,依靠这一支军队来制止。
不然,敌人若鼓声南下,谁能断其右臂?
可惜经过四百场战斗,粮食已尽,最后还是失败。
城破三天后,援军才到达镐京。
虽然未能成功杀敌,但至少保护了神器。
从此,北方的军队开始收复京城的功绩。
那威名赫赫的精忠祠,理应祭祀百世。
黄巾贼遍布乡间,明季也遭到倾覆。
吕洞宾重返故观,并不是说它多么美丽。
偶尔在梁宋之间,抠衣拜阶而立。
冕旒坐在中央,左右有南雷侍奉。
这动摇了我忠义的心,顿时消除了疲惫的气息。
剔去苔藓,读着残缺的碑文,在岘山上泪流满面。
王摅(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诗词著称。他的诗风格多体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常常表现出强烈的忠义情感。
《谒睢阳庙》是在唐朝末年,安禄山之乱后,王摅对国家动荡的深切忧虑与悲伤的反映。诗中描绘了忠臣为国捧心的精神,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忠义的崇敬。
《谒睢阳庙》以悲壮的情感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展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整首诗通过对叛乱、战斗和忠义的描写,反映了唐朝末年动荡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苦难。诗的开篇以“禄山陷两京”揭示了战争的惨烈,接着通过“义声震天地”展现了忠臣的悲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诗中多次提到“守孤城”的誓言,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后面的叙述则展现了战斗的艰辛,粮食的匮乏,援军的迟到,表现出忠义与无奈之间的矛盾。最后的“剔藓读残碑”,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忠贞不渝的情感表达,令人感动。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与忠义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与对历史的反思,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谒睢阳庙》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摅
C. 杜甫
D. 白居易
“贼议图江淮”中的“贼”指的是什么?
A. 强盗
B. 叛军
C. 外敌
D. 盗贼
诗中“誓死守孤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无所谓
B. 忍耐
C. 忠诚与牺牲
D. 绝望
对比王摅的《谒睢阳庙》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动乱的忧心,但王摅更强调忠义的精神,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