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4:38: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4:38:29
打鱼歌
作者: 刘子翚 〔宋代〕
西溪观鱼仍开樽,
鸣榔隐隐沈烟村。
吾人岂有竭泽意,
澒洞四际鱼龙奔。
惊潜初见穿乱藻,
亟遁转觉迷深源。
向非驱迫群党聚,
罩上四下鹿徒使波涛浑。
巨鳞足供数客饱,
银马琐碎不足论。
吁嗟神物未变化,
暴骨砧机宁非冤。
江湖万里厌游泳,
失地斗水能为恩。
临流解网意亦厚,
诱以芳饵仍争吞。
因悲摇尾向数罟,
岂异俯首縻华轩。
慨然投箸起太息,
归思已逐冥鸿骞。
在西溪观鱼时,我仍然开樽畅饮,
隐约传来榔声,烟雾笼罩着村庄。
我们难道真有竭泽而渔的意图吗?
四周水面上,鱼龙奔腾不息。
初见惊潜,穿过杂乱的水草,
急忙逃走,却觉得迷失在深源里。
并不是因为驱赶,才使得群鱼聚集,
而是四周如同鹿群在波涛中奔腾。
巨大的鱼鳞足以让几个客人饱餐一顿,
而那细小的银色鱼却不值一提。
唉,神奇的生物尚未发生变化,
难道暴骨与砧板的关系不是冤屈吗?
江湖万里,我已厌倦了游泳,
失去了土地,斗水也能成为恩德。
临近水边解网的心情也是深厚,
诱以美味的饵料,还是争相吞食。
因而悲伤地摇尾对着几张网,
难道这与低头顺从华贵的车马有何不同?
我感慨地放下筷子,长叹一声,
归思已随冥鸿飞去。
作者介绍:刘子翚,宋代诗人,生于书香门第,精通诗词,尤其擅长描写风景与自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之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表现出反思与忧虑。诗人通过打鱼这一活动,展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达对鱼类生存环境变化的关注和对自然生态的思考。
《打鱼歌》是一首充满对自然和生物深刻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打鱼的场景,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矛盾。起初,诗人描绘了西溪的宁静与美丽,隐约的榔声与水中游动的鱼群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景象。然而,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逐渐引入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提出了“吾人岂有竭泽意”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类滥捕滥杀行为的批判。
诗中“巨鳞足供数客饱,银马琐碎不足论”两句,生动地揭示了人类对渔业资源的贪婪与无度,暗含了对生态平衡的忧虑。最后,诗人以“慨然投箸起太息”收尾,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沉思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折射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展现了深邃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该诗通过打鱼这一活动,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忧虑与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打鱼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刘子翚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鸣榔”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打鱼的声音
C. 一种鱼类
D. 烟雾
“巨鳞足供数客饱”意指什么?
A. 大鱼的价值
B. 小鱼的数量
C. 鱼的美味
D. 客人的数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