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题度仪堂四首 其一》

时间: 2025-05-11 03:31:10

诗句

屡赏中秋月,山堂亦怅哉。

暂居行百日,常觉近三台。

大木声深夜,脩篁荫静阶。

倘非能自度,何以见归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3:31:10

原文展示:

题度仪堂四首 其一 张继先 〔宋代〕 屡赏中秋月,山堂亦怅哉。 暂居行百日,常觉近三台。 大木声深夜,脩篁荫静阶。 倘非能自度,何以见归来。

白话文翻译:

多次欣赏中秋的月亮,山中的堂屋也感到惆怅。 暂时居住在这里已经百日,常常感觉接近了三台星。 大树在深夜发出声音,修长的竹子在静谧的台阶上投下阴影。 如果不是能够自我超度,又怎么能见到归来的景象呢?

注释:

  • 屡赏:多次欣赏。
  • 山堂:山中的堂屋。
  • 怅哉:感到惆怅。
  • 暂居:暂时居住。
  • 行百日:已经百日。
  • 三台:古代天文学中的三台星,象征高位或吉祥。
  • 大木:大树。
  • 脩篁:修长的竹子。
  • 自度:自我超度,指修行达到一定境界。

诗词背景: 张继先,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这首诗是他在山中暂居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修行的思考。诗中提到的“中秋月”和“山堂”等元素,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中秋月、山堂、大树和竹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屡赏中秋月”和“山堂亦怅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暂居行百日,常觉近三台”则反映了诗人对修行生活的坚持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最后两句“倘非能自度,何以见归来”则强调了自我超度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修行成果的期待和对归来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首句“屡赏中秋月,山堂亦怅哉”:诗人多次欣赏中秋的月亮,感到山中的堂屋也充满了惆怅之情。这里的“屡赏”和“怅哉”形成了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次句“暂居行百日,常觉近三台”:诗人暂时居住在这里已经百日,常常感觉接近了三台星。这里的“暂居”和“常觉”反映了诗人对修行生活的坚持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 第三句“大木声深夜,脩篁荫静阶”:大树在深夜发出声音,修长的竹子在静谧的台阶上投下阴影。这里的“大木”和“脩篁”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 末句“倘非能自度,何以见归来”:如果不是能够自我超度,又怎么能见到归来的景象呢?这里的“自度”和“归来”强调了自我超度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修行成果的期待和对归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中秋月:象征美好时光和团圆。
  • 山堂:象征隐居生活和宁静。
  • 大木:象征力量和生命力。
  • 脩篁:象征高洁和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三台”指的是什么? A. 古代天文学中的三台星 B. 山中的三个平台 C. 诗人的三个朋友 D. 诗人的三个作品

  2. 诗中的“自度”指的是什么? A. 自我超度 B. 自我测量 C. 自我反省 D. 自我保护

  3. 诗中的“山堂亦怅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愤怒 D. 恐惧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表达了对中秋月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继先的《题度仪堂四首 其一》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表达了对中秋月的感慨,但张继先的诗更多地强调了修行和自我超度的重要性,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继先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张继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武夫词 杂曲歌辞 其三 杨柳枝 闻道士弹思归引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 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 同乐天送河南冯尹学士 哭吕衡州,时予方谪居 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 听轧筝 早秋送台院杨侍御归朝(兄弟四人遍历诸科二人同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惬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拟作 弋字旁的字 故步不离 耳决 饱结尾的成语 韋字旁的字 一忽忽 奉命承教 飞字旁的字 诵绎 肤浅末学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如虎生翼 豫事 木字旁的字 工字旁的字 三鹿郡公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