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8:2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8:29:26
羽檄频年出凤台,
边云漠漠战魂哀。
可怜抛尽沙场骨,
不换单于寸土来。
这首诗描绘了连续多年从凤台发出的军令,战场上的哀伤弥漫在边疆的天空。可怜那些为国捐躯的士兵,他们抛弃了自己的骨骸,却换不来敌人一寸土地。
“羽檄”出自古代军事文化的背景,表明战争的频繁与紧迫。凤台是古代发号施令的地方,常用来象征权威和决策。诗中提到的“单于”,则是历史上对匈奴统治者的称呼,反映了汉朝与匈奴的长期对抗。
徐奭,清代诗人,善于描写历史和战争,作品常蕴含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历史思考。他的诗风多以悲壮、激昂为主,常通过历史题材反映现实。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事多艰的时期,徐奭以汉武帝时期的战争为题材,表达了对士兵牺牲与国家利益的思考,反映出对历史的沉重感悟。
这首诗以沉郁的情感和悲壮的氛围,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无奈。开篇用“羽檄频年出凤台”引入,展示了战争的频繁与紧迫,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接着,诗人描绘了边疆的景象,“边云漠漠战魂哀”,此处的“边云”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战斗背景的映衬,暗示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国的忠诚。
中间的“可怜抛尽沙场骨”更是点明了士兵们为国捐躯的悲壮,展现出一种无奈与悲哀。最后一句“不换单于寸土来”则是全诗的高潮,表达了士兵们的牺牲换不来一寸土地的无奈与绝望,深刻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命运的悲剧。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思考,令人深思。徐奭通过对战争的描绘,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人性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深入探讨了牺牲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诗人对士兵命运的同情与对战争现实的批判。
诗中“羽檄”指的是什么?
A. 古代信件
B. 军事命令
C. 诗歌
D. 边疆
“战魂”在诗中表达了什么?
A. 战士的灵魂
B. 战争的胜利
C. 战争的庆祝
D. 休战的希望
诗中提到的“单于”指的是谁?
A. 汉朝皇帝
B. 战士
C. 匈奴统治者
D. 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