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咏史诗》

时间: 2025-05-11 17:04:16

诗句

梁习持魏郎。

秦兵不敢出。

李牧为赵将。

疆场得清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7:04:16

原文展示:

咏史诗 左思 〔魏晋〕

梁习持魏郎。 秦兵不敢出。 李牧为赵将。 疆场得清谧。

白话文翻译:

梁习作为魏国的郎官,使得秦国的军队不敢出兵。 李牧作为赵国的将领,使得战场得以清静安宁。

注释:

  • 梁习:人名,魏国的官员。
  • 持:担任,这里指担任官职。
  • 魏郎:魏国的郎官。
  • 秦兵:秦国的军队。
  • 不敢出:不敢出兵,形容梁习的威慑力。
  • 李牧:人名,赵国的著名将领。
  • 为赵将:作为赵国的将领。
  • 疆场:战场。
  • 得清谧:得以清静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与陆机、潘岳并称“太康三杰”。他的诗风清新,善于用典,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咏史诗》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颂,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和平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梁习和李牧两位历史人物的赞颂,反映了作者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在动荡的魏晋时期,作者通过咏史的方式,寄托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明了,通过对梁习和李牧两位历史人物的赞颂,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威慑力。梁习作为魏国的郎官,使得秦国的军队不敢出兵,显示了他的威慑力和对国家的贡献。李牧作为赵国的将领,使得战场得以清静安宁,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和平的贡献。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鲜明,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颂,传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深切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梁习持魏郎。”:梁习担任魏国的郎官,显示了他的官职和地位。
  • “秦兵不敢出。”:秦国的军队不敢出兵,形容梁习的威慑力。
  • “李牧为赵将。”:李牧作为赵国的将领,显示了他的军事地位。
  • “疆场得清谧。”:战场得以清静安宁,体现了李牧的军事才能和对和平的贡献。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梁习持魏郎”与“李牧为赵将”形成对仗,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秦兵不敢出”和“疆场得清谧”两个意象,形象地展现了梁习和李牧的威慑力和军事才能。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梁习和李牧两位历史人物的赞颂,传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和平与安宁的深切向往。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秦兵不敢出”和“疆场得清谧”是诗中的重要意象,分别代表了梁习的威慑力和李牧的军事才能,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梁习是哪个国家的官员? A. 魏国 B. 秦国 C. 赵国 D. 齐国

  2. 诗中提到的李牧是哪个国家的将领? A. 魏国 B. 秦国 C. 赵国 D. 齐国

  3. 诗中“秦兵不敢出”形容的是谁的威慑力? A. 梁习 B. 李牧 C. 左思 D. 陆机

  4. 诗中“疆场得清谧”体现了谁的军事才能? A. 梁习 B. 李牧 C. 左思 D. 陆机

答案:1. A 2. C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咏史》(其二):左思的另一首咏史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颂,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咏史》(其一)与《咏史》(其二):两首诗都是左思的咏史诗,通过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赞颂,展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左思集》:收录了左思的诗文作品,是研究左思文学的重要资料。
  • 《魏晋南北朝诗选》:收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作,包括左思的《咏史诗》。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反义词: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回鸾阁写望 江上逢进士许棠 蹴燕谜 题古观 欢闻变歌 闻仰山禅师往曹溪因赠 妾薄命 其一 无题四首寄呈彭孟阳 其二 曲江春 无题(一作赠友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提手旁的字 茫然费解 韋字旁的字 违强陵弱 中军官 极问 硬化纸 倒八字的字 幺字旁的字 韖绣 清清爽爽 首善之区 谠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尸字头的字 三立 无凭无据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