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8: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8:54
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
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先后。
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妄想是不必强行去消灭的,真正的佛性又何必去追求呢?
从本源来说,自性和佛是相通的。迷惑与觉悟又何必拘泥于先后呢?
一旦觉悟,就能瞬间成佛;而迷惑则会让你经历无尽的轮回。
如果能够在一念之间契合真实的修行,就能灭尽如恒沙般的罪孽。
张伯端,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和哲学,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人生、宇宙和自我修行的思考,风格独特,语言简练且富有深意。
这首诗作于张伯端对佛教思想的深入理解之际,反映了他对迷悟之道的思考,试图引导读者走向真实的修行之路,摆脱妄想与迷惑的束缚。
《西江月 十二首 其一》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全诗围绕着“妄想”与“真”的关系展开,强调了修行中对内心真实的追求与觉悟的重要性。开篇以“妄想不须强灭”提醒人们,消灭妄想并非易事,反而可能使人更加执着,而应以真实的自性为出发点,去理解和体悟生活的真谛。
诗中提到的“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生动地描绘了觉悟与迷惑之间的巨大差异。觉悟是瞬间的,而迷惑则可能导致无尽的轮回,令人深思。后半句“若能一念契真修”,传达出只需在一念之间,便可达到真实的修行境界,这种对内心的探索与契合是诗的核心思想。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既有哲理的厚重感,又不失诗意的柔和,邀请读者在生活中寻找自我,超越表面的执念,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妄想”和“真”的思考,强调内心觉悟的重要性,指出修行的真正路径在于对真实自性的契合,而非对外在妄想的强行消灭。通过觉悟,个人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也是对人类内心挣扎的深刻反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妄想不须强灭”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妄想应该被消灭
B. 不必强行消灭妄想
C. 妄想是正确的
诗中提到的“悟则刹那成佛”表达了什么?
A. 觉悟是漫长的过程
B. 觉悟可以瞬间实现
C. 成佛是非常困难的
“灭尽恒沙罪垢”中的“恒沙”是什么意思?
A. 很少的罪孽
B. 无尽的罪孽
C. 一定的罪孽
张伯端与李白的诗作相比,张的诗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倾向于表达豪放与自然的情感。两者在风格与主题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与个人经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