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22:0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22:03:00
西江月(十二之二)
作者: 张伯端 〔宋代〕
此道至神至圣,忧君分薄难消。
调和铅汞不终朝。早睹玄珠形兆。
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居朝。
工夫容易药非遥。说破人须失笑。
这条道理至高无上,忧虑君王的分薄难以消解。
调和铅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早已经看见玄珠的形态和征兆。
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井中朝夕努力。
修炼的功夫并不难,药物也并非遥不可及。
说破了这一切,人们必定会失笑。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张伯端,宋代诗人,擅长律诗和词,作品常以哲理性和道教思想为特点,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修炼理念相结合的时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西江月(十二之二)》是一首表现修炼与人生哲理的诗。诗中,张伯端通过对“道”的探讨、对君主忧虑的表达,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个人修行的深刻思考。开篇提到“此道至神至圣”,表明修炼的道路是崇高而神秘的,接着,忧虑君主的安危,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心与责任感。
随后通过“调和铅汞不终朝”,强调修炼的艰辛与长久,而“早睹玄珠形兆”则表达了对理想成果的渴望与期待。最后,诗人鼓励志士们在市井中努力修炼,指出“工夫容易药非遥”,隐喻只要有心,修炼并不会太难。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哲理,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修炼、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修炼与理想,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西江月(十二之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张伯端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调和铅汞”象征什么?
A. 生活的美好
B. 修炼的艰难
C. 政治的腐败
D. 友情的珍贵
“志士若能修炼”中“志士”指的是?
A. 有志向的人
B. 志愿者
C. 战士
D. 学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张伯端的《西江月》更注重修炼的内在哲理,而李白则强调酒的豪情与人生短暂的享受。两者在主题表达上各具特色,但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