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3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37:50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一本此十句作一首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世路多险艰。白日欺红颜。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一本此八句作一首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莱一作山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一本此十二句作一首
曾经我游历齐国,登上华不注峰。如今这座山是多么高峻秀丽,绿荫如同芙蓉花。古时的仙人萧飒而立,了然于心的是赤松。借我一只白鹿,自搭两条青龙。我带着笑容驾驭着风景,欣然愿意陪伴。此十句作一首,泪别亲友,欲言又止。劝君心似青松,努力守护霜雪。世间道路多艰险,白天欺骗红颜。分手各自千里,何时再相见?此八句作一首,人在世间几时。恍如飘风而过,空闻紫金经。白头愁相误,抚己忽自笑。沉吟为何而故?名利徒自煎熬,如何得闲余步?终将留下一双赤玉鞋,东上蓬莱路。莱字一作山,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此十二句作一首。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飘逸的诗风著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创作背景: 诗作源于李白游历齐国时的感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情惜别。
李白的《古风其二十》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诗中描绘了齐国的秀丽山川,以“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开篇,设定了一个游历的场景,令人感受到那份悠然自得的游历心境。接着,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引入了古仙人和白鹿的意象,象征着他对自由与长生的向往。
在情感方面,李白在与亲友别离的时刻,流露出深切的眷恋和不舍。“欲语再三咽”,道出了他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世路多险艰,白日欺红颜”,体现了李白对人生苦短的思考。而“安得闲余步”则反映了他对世俗名利的厌倦,渴望超脱于尘世。
整首诗气韵洒脱,情感真挚,既有对美景的陶醉,也有对人生的哲思,恰如李白的个性,豪放而又细腻,深邃而又轻巧,让人引发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世俗纷扰的淡然。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古仙人”是谁?
A. 李白
B. 赤松
C. 孟子
答案:B
诗中“世路多险艰”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乐观
B. 失望
C. 感慨
答案:C
诗中提到的“白鹿”象征什么?
A. 财富
B. 长寿
C. 权力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与王维同为盛唐诗人,但李白的诗歌多表现豪放与个性,王维则更显沉静与内敛。李白的《古风其二十》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示了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更注重宁静的山水之美,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