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5:25
送昌上座归成都
作者:黄庭坚 〔宋代〕
昭觉堂中有道人,
龙吟虎啸随风云。
雨花经席冷如铁,
一縢日转十二轮。
宝胜蓬蒿荒小院,
埋没醯罗三只眼。
个是江南五味禅,
更往参寻莫担板。
在昭觉堂里有位道人,
他的声势如龙吟虎啸,随风云起伏。
雨花经席冷得像铁一样,
阳光转动着如同十二轮车。
宝胜的小院被蓬蒿荒草覆盖,
埋没了三只醯罗的眼睛。
那是江南的五味禅,
再去参访时不要担心艰难。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晚号香光,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在诗词上以独特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擅长写景抒情,常以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为题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黄庭坚送别一位名叫昌的朋友,昌上座即将返回成都。诗中通过对道教和禅宗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黄庭坚的《送昌上座归成都》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意象的诗作。全诗采用了典型的古诗格式,字句简练却意蕴深远。诗中通过对道人、龙吟虎啸、雨花经席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仿佛在告诉我们,修道与悟道并非易事,需得在冷静而清幽的环境中,心无旁骛地去体验生活的真谛。
诗的开头,作者描写了昭觉堂中的道人,气势如龙吟虎啸,展现了一种非凡的灵气与道教的庄严。随着诗意的推进,雨花经席的冷清,象征着修道过程中的孤独与艰辛。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诗人以“一縢日转十二轮”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令人感慨时光的无情。
在描写宝胜院时,诗人以荒凉的景象反衬了修行的艰难与内心的清净。最后一句“个是江南五味禅,更往参寻莫担板”则是对友人的寄语,鼓励他在今后的修行中,不必担心艰苦,反而应当珍惜每一次的参访与领悟。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黄庭坚深厚的文化积淀,还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充满了对禅意的向往与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对修行的反思与对友人的寄语。通过描绘修道的环境和内心的挣扎,黄庭坚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呼唤人们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昭觉堂”指的是:
A. 道教寺庙
B. 佛教寺庙
C. 书院
D. 学校
“龙吟虎啸”主要用来形容:
A. 风景名胜
B. 道人的气势
C. 自然现象
D. 诗人的情感
“一縢日转十二轮”暗示了:
A. 生命的无常
B. 时间的流逝
C. 人生的复杂
D. 修行的难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送昌上座归成都》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情感,但黄庭坚更注重禅意和道教的哲理,而王维则倾向于描绘自然景观与离别的哀伤。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显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