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12:5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12:50:50
再和
作者:苏辙〔宋代〕
蔼蔼才名世,骎骎日转禺。
一时同接淅,平昔共栖梧。
揽辔真壮士,拥旄良丈夫。
尘埃脱缁绶,水石慰霜须。
胜地来相失,清樽未暇俱。
射余空见帖,铸罢只观橅。
归计何当决,徂年贵早图。
槛中终为食,韝上耻闻呼。
顾我千羊毳,平生一钓舻。
微官不须满,也复试游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交友、人生和理想的思考。诗中提到的“才名”与“日转”描绘了时光的流逝和名声的逐渐显现;“同接淅”和“共栖梧”则意指与友人共享时光与理想。诗人在表达自己愿意成为壮士和良丈夫的同时,也感受到世事的纷扰和对理想的追求的无奈,最后反映出对未来的思考和对现状的不满。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词、散文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风格清新高雅,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独特思考。
《再和》创作于诗人晚年,正值他对人生理想和价值观的深入思考之时。在这个时期,诗人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对名利的看淡与对友情的重视愈发明显。
《再和》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友情、理想和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描绘出时光的流逝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开篇用“蔼蔼才名世”引出自己在世间的名声,而“骎骎日转禺”则暗示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奈。在与友人的交往中,诗人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无奈。由于社会的纷扰,友情时常无法长久维系,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未来与归宿,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槛中终为食”表现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屈从,尽管内心渴望自由,但生活的压力却让人无法逃避。在最后两句中,诗人以“千羊毳”和“微官不须满”来总结自己的生命观,强调即使身处微小的官职,也不必追求浮华,而是应当尝试更广阔的世界。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极具哲理性,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友情的珍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反省。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总结,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对世俗的淡然态度。
诗中“蔼蔼才名世”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卑
B. 自信
C. 疑惑
“槛中终为食”是表达对什么的感受?
A. 自由
B. 现实的无奈
C. 友情的珍贵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A. 怀疑
B. 渴望
C. 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