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5:56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 (唐代)李群玉
团团明月面,冉冉柳枝腰。
未入鸳鸯被,心长似火烧。
见面知何益,闻名忆转深。
拳挛荷叶子,未得展莲心。
欲摘不得摘,如看波上花。
若教亲玉树,情愿作蒹葭。
门路穿茶焙,房门映竹烟。
会须随鹿女,乞火到窗前。
不是求心印,都缘爱绿珠。
何须同泰寺,然后始为奴。
既为金界客,任改净人名。
愿扫琉璃地,烧香过一生。
素腕撩金索,轻红约翠纱。
不如栏下水,终日见桃花。
第一龙宫女,相怜是阿谁。
好鱼输獭尽,白鹭镇长饥。
诗中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明月下的美丽形象,柳枝轻柔地垂挂着。她尚未入眠,心中却如烈火般炽热。见面又有什么意义呢?每当听到她的名字,思念更加深沉。手握着荷叶,心中却无法展现莲花的清香。想要摘取却又无能为力,犹如水面上盛开的花朵。若能亲近那高洁的玉树,愿意化作芦苇。在茶焙的门路上,竹烟缭绕。希望能随鹿女而去,乞求火光照进窗前。不是单纯为了心灵的印记,都是因为对那绿珠的爱情。何必在泰寺相会,才算为奴?既然身为金界的客人,名字也可以随意改变。愿扫平琉璃般的土地,虔诚地烧香度过一生。细腕轻拽金索,轻纱如红花般绚丽。不如在栏杆下看水,终日欣赏桃花盛开。那位龙宫的女子,又是谁与我共怜呢?好鱼被水獺捕尽,白鹭也长久饥饿。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著称。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爱情和自然的交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社会相对繁荣,文化艺术高度发展。诗人常常在月下思念佳人,借景抒情,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感悟。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以月亮和柳枝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女子内心的情感挣扎与渴望。诗中体现了对爱情的深刻思考与对美的追求。开篇以“团团明月面”引入,月亮的圆满象征着美好,而“冉冉柳枝腰”则传达出一种柔美的意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女子心中对爱的渴求,但又因种种原因无法相见,感情如火般炽热却又无处诉说。
在“欲摘不得摘,如看波上花”一句中,诗人用水面上的花比喻爱情的无奈与难以把握,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理想爱情的向往,愿意为爱付出一切,甚至愿化作芦苇,象征着对爱情的执着与牺牲。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奈的感叹,呈现出一种浓烈而细腻的情感基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表达了对理想爱情的执着与无奈,展现了爱情与自然的和谐美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团团明月面”主要象征什么?
A. 圆满的爱情
B. 失落的感情
C. 自然的景色
D. 现实的无奈
“欲摘不得摘,如看波上花”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满足
B. 无奈
C. 喜悦
D. 绝望
诗中提到的“蒹葭”象征着什么?
A. 高洁
B. 理想爱情
C. 牺牲
D. 现实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