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5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3:35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作者: 文天祥 〔宋代〕
心期耿耿浮云上,
身事悠悠落日西。
千古兴亡何限错,
百年生死本来齐。
沙边莫待哀黄鹄,
雪里何须问牧羝。
此处曾埋双宝剑,
虹光夜指楚天低。
我的心情像那浮云一般高挂在天空,
我的身世却悠然地向西沉落。
千古的兴亡有多少错综复杂,
百年的生死本应是平等的。
在沙边不要等待那哀伤的黄鹄,
在雪中又何必去询问那牧羝。
这里曾埋藏着两把宝剑,
夜晚的虹光指向了楚天的低处。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履善,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以刚烈的性格和坚定的爱国情怀著称,尤其是在抵抗元朝侵略的斗争中表现突出。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灭亡前夕,文天祥身处动乱之中,目睹国家的沦丧与百姓的苦难。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感慨和个人理想的无奈。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是一首饱含情感的诗作,展现了文天祥深刻的历史感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的开篇以“心期耿耿浮云上”引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高远与追求,透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接下来的“身事悠悠落日西”则对比了内心的理想与现实的无奈,表现出一种无力感。
千古兴亡的流转,诗人以“千古兴亡何限错”反思历史,感受到兴亡更替的无常与错综复杂,而“百年生死本来齐”则强调了生命的平等与无常,暗示无论个人如何努力,最终都逃不过生死的规律。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提到“沙边莫待哀黄鹄”,暗示在逆境中不要惋惜,反而应勇敢面对。“雪里何须问牧羝”,则表达了对安逸生活的拒绝,强调要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
结尾两句“此处曾埋双宝剑,虹光夜指楚天低”则蕴含着诗人的理想与志向,双宝剑象征着过去的荣耀与理想,虹光指向低处的楚天,暗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折射出他坚定的爱国情怀与刚烈的个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心期耿耿浮云上”是什么意思?
“千古兴亡何限错”反映了作者对什么的思考?
“此处曾埋双宝剑”象征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解读: 两位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表达了相似的爱国情怀与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