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时间: 2025-04-26 11:53:35

诗句

心期耿耿浮云上,身事悠悠落日西。

千古兴亡何限错,百年生死本来齐。

沙边莫待哀黄鹄,雪里何须问牧羝。

此处曾埋双宝剑,虹光夜指楚天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3:35

原文展示: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作者: 文天祥 〔宋代〕

心期耿耿浮云上,
身事悠悠落日西。
千古兴亡何限错,
百年生死本来齐。
沙边莫待哀黄鹄,
雪里何须问牧羝。
此处曾埋双宝剑,
虹光夜指楚天低。

白话文翻译:

我的心情像那浮云一般高挂在天空,
我的身世却悠然地向西沉落。
千古的兴亡有多少错综复杂,
百年的生死本应是平等的。
在沙边不要等待那哀伤的黄鹄,
在雪中又何必去询问那牧羝。
这里曾埋藏着两把宝剑,
夜晚的虹光指向了楚天的低处。

注释:

字词注释:

  • 耿耿:明亮而清晰,形容心中的情感显而易见。
  • 悠悠:形容时间悠长,事物的变化缓慢。
  • 兴亡:指国家或王朝的兴起与衰落。
  • 黄鹄:指一种鸟,常用作哀伤的象征。
  • 牧羝:指牧羊的公羊,隐喻安逸的生活。
  • 双宝剑:象征英雄的气概与理想,暗示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

典故解析:

  • 楚天:指古楚国的天际,象征着理想和荣耀。
  • 宝剑: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以象征忠诚与正义,表明有志之士的抱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履善,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以刚烈的性格和坚定的爱国情怀著称,尤其是在抵抗元朝侵略的斗争中表现突出。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灭亡前夕,文天祥身处动乱之中,目睹国家的沦丧与百姓的苦难。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感慨和个人理想的无奈。

诗歌鉴赏: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是一首饱含情感的诗作,展现了文天祥深刻的历史感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的开篇以“心期耿耿浮云上”引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高远与追求,透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接下来的“身事悠悠落日西”则对比了内心的理想与现实的无奈,表现出一种无力感。

千古兴亡的流转,诗人以“千古兴亡何限错”反思历史,感受到兴亡更替的无常与错综复杂,而“百年生死本来齐”则强调了生命的平等与无常,暗示无论个人如何努力,最终都逃不过生死的规律。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提到“沙边莫待哀黄鹄”,暗示在逆境中不要惋惜,反而应勇敢面对。“雪里何须问牧羝”,则表达了对安逸生活的拒绝,强调要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

结尾两句“此处曾埋双宝剑,虹光夜指楚天低”则蕴含着诗人的理想与志向,双宝剑象征着过去的荣耀与理想,虹光指向低处的楚天,暗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心期耿耿浮云上:诗人心中有理想和追求,像浮云一样高远。
  • 身事悠悠落日西:身处现实的他却感到生活的沉重与无奈,像落日一样渐渐消逝。
  • 千古兴亡何限错:对历史的思考,感慨兴亡更替的复杂。
  • 百年生死本来齐:生死无常,人人平等,强调生命的脆弱。
  • 沙边莫待哀黄鹄:在困境中不应惋惜过去的失去。
  • 雪里何须问牧羝:面对困境,不必寻求安逸,要勇敢前行。
  • 此处曾埋双宝剑:提及过去的荣耀与理想。
  • 虹光夜指楚天低:象征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距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浮云,表现理想的高远。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宝剑、黄鹄等意象象征着理想、忠诚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折射出他坚定的爱国情怀与刚烈的个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云: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现实的无奈。
  • 黄鹄:象征哀伤与失去。
  • 双宝剑:象征过去的荣耀与英雄气概。
  • 虹光:象征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心期耿耿浮云上”是什么意思?

    • A. 心情沉重
    • B. 追求高远
    • C. 生活安逸
  2. “千古兴亡何限错”反映了作者对什么的思考?

    • A. 个人命运
    • B. 历史的复杂
    • C. 友情的珍贵
  3. “此处曾埋双宝剑”象征了什么?

    • A. 个人的失落
    • B. 过去的荣耀与理想
    • C. 生活的艰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文天祥的诗作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前者侧重于个人理想与无奈,后者则更多地反映了对现实的沉痛感受。

解读: 两位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表达了相似的爱国情怀与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注。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浈阳峡 送宛句赵少府 初发道中赠王司马兼寄诸公 春江晚景 奉和圣制早渡蒲津关 将发还乡示诸弟 题画山水障 巡属县道中作 感遇十二首 其四 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径的成语 赤字旁的字 齐字旁的字 后者处上 孙金 小丑跳梁 朱的笔顺怎么写?朱的笔画顺序详解 贪赃坏法 隶字旁的字 井花水 把持不住 包含凤的成语 咎鼓 麥字旁的字 癶字旁的字 包含尚的词语有哪些 羊续悬鱼 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贝部首的汉字大全_贝部首常用汉字解析 含冤负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