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50: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50:10
高阳台·园夜寒尊与彊老清话待月
作者: 郑文焯〔清代〕
连榻听松,过门看竹,相期放迹林峦。
一卧沧江,秋光几换颓颜。
凄凄夜雨黄花泪,更为谁弹满西阑。
恁销沈,玉海珊枝,不挂渔竿。
曾传交让池边树,有吴侨并宅,偕隐高閒。
片席鸥波,应通鹤梦清寒。
归云已是忘机地,漫醉抛屋里青山。
最知心,斜月窥尊,长送君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夜景,诗人躺在榻上,倾听松树的声音,透过门看见竹子,约好一起游玩山林。一躺下来,便仿佛能感受到沧江的辽阔,秋天的光影使他几度改变了面容。凄凉的夜雨伴随着黄花的泪水,更为谁在西边的栏杆上弹奏呢?那样的消沉,仿佛松枝上的玉海,不再挂着渔竿。曾经传说在池边的那棵树下,有吴侨和朋友一起隐居在这里,生活得悠闲自在。那片席子上鸥鸟飞舞,似乎能通向清冷的鹤梦。归来的云已经是无忧无虑的地方,醉意朦胧地抛下了屋里的青山。最能理解我的,便是那斜月窥视酒杯,长久地送你离去。
作者介绍:郑文焯(1640-1700),字蕴秀,号青松,晚号清和,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其诗风清新隽永,常表现出一种隐逸生活的理想。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诗人身处自然美景之中,借景抒情,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高阳台·园夜寒尊与彊老清话待月》是一首描绘秋夜静谧景象的诗,诗人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与内心的情感交织。开篇“连榻听松,过门看竹”,便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诗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悠然自得。随着诗句的推进,情感逐渐浓厚,特别是“凄凄夜雨黄花泪”,通过雨和花的意象,表达了深深的忧伤和对过往的怀念。
“恁销沈,玉海珊枝,不挂渔竿”,这里的“销沈”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迷茫,而“玉海珊枝”则暗示着一种高洁的情怀,诗人在此时选择抛却世俗的渔竿,向往一种更为自在的生活。这种隐逸的情志与大自然的融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最后,诗人在“最知心,斜月窥尊,长送君还”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在这宁静的夜晚,斜月似乎在默默注视着他们的友情,给予诗人一种深刻的理解与共鸣。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清代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对自然的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情感的交融。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有哪些?
A. 松树
B. 竹子
C. 黄花
D. 全部以上
“恁销沈,玉海珊枝”中的“销沈”指的是什么?
A. 消沉
B. 高兴
C. 忘却
D. 嫉妒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友情与自然
B. 爱情与战争
C. 旅行与冒险
D. 学习与成长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