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3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34:10
高阳台 剪秋巢分咏秋声,得雁声
作者: 易顺鼎 〔清代〕
在夜幕降临时,轻轻敲击窗户,凉风掠过,船桨轻声拍打着水面,寒意已悄然来临,连小船都没有。几次经过筝篷的地方,怎能不感叹绿鬓已如星星般渐渐消逝。清晨的微风和残月增添了我的惆怅,问你在长亭边又有多少人?又催促着江北与江南,烟雨朦胧。游子在这一霜降时节,悔恨自己的行踪错过了时机,向关河呼唤梦境,冷颤着的灯光映在青石上。水波与云层交叠,苍茫的景象写在诗屏之上。天涯海角都没有秋声的地方,最可怜的却是湘江的棂。这时酒刚醒,妆楼旁,有个人在静静倾听。
作者介绍
易顺鼎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的秋季,体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个人情感的孤独。
这首《高阳台》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人们的情感,尤其是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惆怅。诗人用“暝夜敲窗”、“凉波戛橹”来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略显悲凉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秋夜的寒意和内心的孤寂。诗中提到的“几度筝篷”,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描写长亭的询问中,诗人似乎在寻找与他同样经历的人,而“又催成江北江南,烟雨冥冥”则让人感受到时光与空间的交错,游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愈显孤独。最后的“酒初醒一带妆楼,有个人听”,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饮酒后的清醒与对生活的思考交织在一起,突显了诗人对情感的敏感与细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晓风残月”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交织;“烟雨冥冥”则通过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声的描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游子孤独的同情,以及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晓风残月”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明亮的白天
B. 清晨的宁静和惆怅
C. 夜晚的喧闹
“游踪悔被霜期误”中的“霜期”指代什么?
A. 冬天
B. 秋天
C. 春天
诗中提到的“湘棂”象征了什么?
A. 冒险
B. 孤独与乡愁
C. 快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