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4:07: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4:07:51
伏波老自厌壶头,壮志诸孙凛未休。
稍喜烽烟从绝塞,即闻貔虎静中州。
先声早已传推毂,婉画聊烦佐运筹。
好去刘公书一纸,无忘老子上南楼。
老将军伏波(指伏波将军)自己已经厌倦了喝酒,壮志未酬的几位孙子仍然精神抖擞。
稍微高兴的是,战火从遥远的边塞传来,听说中原的猛兽(比喻敌人)已经安静了下来。
早已传出先声,准备着推进的号角,恳请您绘制战图来辅助军议。
希望您能带上刘公的一封信,别忘了老夫在南楼上的情意。
叶梦得(1077年-1138年),字惟道,号湘山,晚号醉吟生,南宋诗人,政治家,文学家。其诗风格清新脱俗,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国家动荡,诗人以送别的形式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关心与对后辈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老将军的敬仰与祝福。
这首诗在形式上遵循了古典诗词的韵律,内容上则体现了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寄托。诗的前两句通过描绘伏波将军的淡然与后辈的雄心,表现出一种时光的流逝和对理想的追求。后面几句则通过战争的隐喻,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对和平的渴望。
诗人通过“烽烟”与“貔虎”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敌人的威胁,进一步引出对军事策略的思考。最后一句“无忘老子上南楼”则是情感的升华,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后辈的叮嘱,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整首诗围绕着对国家局势的关心、对年轻人的期望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伏波”指的是:
A. 一种酒
B. 老将军
C. 战争
D. 年轻人
“烽烟”主要象征:
A. 和平
B. 战争
C. 自然灾害
D. 生活
诗中提到的“刘公”是指:
A. 诗人
B. 老将军的孙子
C. 一位权臣
D. 战争中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