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8: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8:41
登沔阳新堤澄澜楼
作者: 刘鸿庚 〔清代〕
十二年前暂典州,
曾无暇日快登楼。
此来春水生江汉,
试倚危栏瞰斗牛。
波起洞庭皆北泛,
雪消巴蜀尽东流。
尚书砥柱功勋在,
祇要修防处处周。
十二年前我曾在典州,
那时忙于政务,没时间登楼。
这次春水涌动,江汉水位上涨,
我试着倚靠在危栏上俯瞰斗牛山。
波浪此起彼伏,洞庭湖水向北涌去,
雪融化后,巴蜀的水流向东奔腾。
尚书的功勋如同砥柱一般屹立,
只需加强防范,处处都要周全。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鸿庚,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工于诗文,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怀。他的作品多反映其对时事的关注及个人的生活经历。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刘鸿庚在典州任职期间,经过多年后再次游览同一地区,借此表达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以及对过去岁月的追忆。
这首诗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日江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开头的回忆与现在的对比,使得全诗充满了时间的层次感。诗人在十二年前因忙于政务而未能尽情游览,如今春水满溢,他终于得以站在澄澜楼前,欣赏眼前的美景。
诗中“波起洞庭皆北泛,雪消巴蜀尽东流”两句,描绘了春水涌动的壮阔景象,水流的动感与江河的广袤交相辉映,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延续。同时,诗人也在这里引入了尚书的意象,强调治国理政的责任感,表明即使在欣赏美景之时,心中仍然牵挂着国家的安危。
整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也流露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清代诗歌的典雅与深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反映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希冀,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注,体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交织。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刘鸿庚在诗中提到他曾在何地任职?
诗中提到的“斗牛”指的是?
诗的最后两句主要强调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