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02:1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02:11:21
持帚通樵径,支筇过藓桥。不知及门者,若个肯埋腰。
手持扫帚走在樵夫的小路上,借着拐杖走过苔藓覆盖的桥。不知道有谁能够到达门口,愿意埋下腰身走进门来。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刘克庄,字士龙,号天游,宋代诗人,字句清新,善于用自然景物抒发情感。他的诗歌常常体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情冷暖的敏感。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乱时,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索与对人情世故的感悟。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冬季雪天的情景,诗人以“持帚通樵径,支筇过藓桥”开头,通过描写劳动与行走的细节,展现了在雪天行走的不易,表现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接着“若个肯埋腰”一句,则引发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暗示在困境中,愿意倾身相助的人少之又少。
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温暖人际关系的渴望。通过细腻的意象,读者能够感受到环境的寒冷与心理的孤寂。同时,诗人用拐杖的意象,象征着对生活的无奈与坚持,展现出一种顽强的生活态度。
全诗表达了在寒冷的雪天中,面对生活的艰辛与人际关系的疏离,诗人在孤独与无奈中对温暖人情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持。
诗中“持帚通樵径”意为:
A. 拿着扫帚走在小路上
B. 拿着刀砍树木
C. 在山上旅行
D. 走进樵夫的家
诗中“埋腰”指代:
A. 低头
B. 跪下
C. 蹲下
D. 躺下
诗人通过描写雪天的生活表现: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生活的无奈与孤独
C. 对劳动的赞美
D. 对人际关系的冷漠
对比刘克庄的《风雪二首》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诗都涉及雪的意象,但前者更多表现出孤独和无奈,后者则体现了对友人的深情与壮阔的边塞情怀。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相同题材下的不同情感表达与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