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7:52: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7:52:34
《六月十六日夜南溪望月》
作者:杨万里(宋代)
溪水留我住,溪月愁我皈。
望後月更佳,昨宵未为奇。
大都月色好,一岁能几时。
人散长是早,月来长是迟。
初出如大瓮,才露金半规。
不知独何急,下如有人推。
忽然脱岭尖,行空安不危。
似爱溪水净,下浴青琉璃。
明珠径余尺,沈在千顷陂。
我欲剌双手,就溪取团晖。
白小忽乱跳,碎作万金徽。
须臾波痕定,化为水银池。
夜久看未足,风露欺病肌。
我能尚小留,瘦藤歌式微。
一笑顾群从,来夕肯集兹。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南溪边静静观月的情景和感受。溪水把我留住,溪边的月光让我感到忧愁,想要归去。望着后面的月亮更加美好,昨夜的月亮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多数时候月色都很好,一年能有几次呢?人散去的时间总是太早,月亮来的时间却总是太迟。月亮刚刚升起,像一个大瓮,才露出半边金色的弧形。我不知道它为何急匆匆地升起,似乎是有人推着它。忽然从山尖升起,安静地在空中行走,似乎也没有危险。似乎爱这溪水的清澈,像是在青色的琉璃中沐浴。明亮的珠子在水面上漂浮,深沉在千顷的水面。我想用双手去抓住这团月光,白色的波纹忽然跳动,碎成万金的光点。过了一会儿,波纹平静下来,化作水银般的池面。夜深了看得不够,风和露水都欺负着我这病恹恹的肌肤。我还能小住一会儿,像是瘦藤在微弱地歌唱。轻轻一笑看着我的朋友们,明天晚上还会聚在这里吗?
本诗中提到的“月”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思乡、团圆和孤独,尤其在中秋节等节日中,月亮常常与家乡、亲人相联系。诗人通过描绘月亮的美丽,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细腻的描写著称。他的诗常反映自然景观,表现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在南溪边静夜赏月,表达了对周遭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六月十六日夜南溪望月》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月光和溪水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感慨。诗中“溪水留我住,溪月愁我皈”开篇便点明了诗人的情感基调,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归属感。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展现出月色的变化与美丽,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尤其是“人散长是早,月来长是迟”的对比,突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渴望。
同时,诗中“白小忽乱跳,碎作万金徽”一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水面波动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月亮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体现了浓厚的个人情感。
诗词测试:
诗中“人散长是早,月来长是迟”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明珠径余尺”中的“明珠”指的是什么?
诗人希望用双手抓住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