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1:0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1:01:36
次韵子瞻宿南山蟠龙寺
作者:苏辙〔宋代〕
谷中夜行不见月,上下不辨山与谷。
前呼后应行相従,山头谁家有遗烛。
跫跫深径马蹄响,落落稀星著疏木。
行投野寺僧已眠,叩门无人狗出缩。
号呼従者久嗔骂,老僧下床揉两目。
问知官吏冒夜来,扫床延客卧华屋。
釜中无羹甑实尽,愧客满盎惟脱粟。
客来已远睡忘觉,僧起开堂劝晨粥。
自嗟奔走闵僧闲,偶然来过何年复。
留诗满壁待重游,但恐尘埃难再读。
在谷中夜行却看不见月亮,上下也分不清是山还是谷。
前面呼喊,后面应答,大家一起走,山顶上是谁家的灯烛在摇曳?
马蹄声在幽深的小路上响起,稀疏的星星点缀在稀疏的树木间。
我来到这野寺时,和尚已经睡着,敲门却无人应答,狗也缩着不敢出声。
我呼喊随行的人,久了便有些恼怒,老和尚下床揉揉眼睛。
问我为何官吏夜里到此,扫床请我在华屋里住宿。
锅里没有汤,蒸锅也空了,愧对客人只能端出一些米。
客人已经远道而来,睡得忘了时间,和尚起床开堂劝我吃早粥。
我自叹奔走,心中惋惜和尚的清闲,偶尔来此,不知何年再见。
留诗于墙上等待重游,但恐怕尘埃太重,不再可读。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擅长描写山水和佛教题材。
这首诗写于南山蟠龙寺,表现了诗人在夜间行走于山林之间的孤独与对僧侣清闲生活的羡慕。通过描绘夜行的情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往日重游的期待。
《次韵子瞻宿南山蟠龙寺》是一首描绘夜行于山谷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孤独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整首诗以夜行的情景为线索,前半部分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不安,后半部分则通过与和尚的互动,展现了人际关系的温暖,虽然诗人未能得到丰盛的款待,却感受到了一种亲切的交流。
诗中“谷中夜行不见月”,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幽暗的氛围,诗人孤独的夜行者形象跃然纸上。接下来的“前呼后应行相従”,则通过对同行者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团体的温暖,尽管夜色中充满了未知与恐惧。随后,诗人描绘了寺院的情景,和尚的睁眼与问候则让诗人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尽管他在物质上受到了限制。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复杂,既有孤独的惆怅,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最后两句“留诗满壁待重游,但恐尘埃难再读”,流露出对未来重游的期待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中提到的“老僧”是指:
A. 年轻和尚
B. 年长和尚
C. 旅人
“客来已远睡忘觉”是指:
A. 客人很快就会离开
B. 客人已经远道而来,睡得很沉
C. 客人不想再来
“但恐尘埃难再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与无奈
C. 对生活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