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06:1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06:10:44
昔贤仕不遇,避世游金马。
嗟我独何为,不容在田野。
欹区寄汝南,落泊反长社。
东西俱畏人,何适可安者。
故庐已荆榛,遗迹但松檟。
颓龄迫衰暮,旧物一已舍。
安能为妻孥,辛苦问田舍。
平生事瞿昙,心外知皆假。
归休得溟渤,坐受百川泻。
何人实造物,未听相陶冶。
昔日的贤者因仕途不顺而退隐,游历在金马河畔。
我感叹自己为何要如此,连田野也无法容身。
我暂寄于汝南,落脚后又返回长社。
东西两方都畏惧他人,何处能够安身呢?
故乡的茅屋已被荆棘覆盖,留下的痕迹只有松树和栎树。
年华已逝,步入衰老,旧物早已舍弃。
怎能因妻儿而劳苦,询问田舍的事宜?
平生所事皆是虚妄,心内所知皆是假的。
归隐后若能得海渊之安,静坐可受百川之流。
究竟谁是真正的造物者,未曾听闻相互的陶冶。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词以清新、流畅、自然著称,常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诗作于苏辙身处仕途困扰之际,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对人生的困惑与思考,促使他写下此作。诗中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还颍川》是一首传达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的诗作。诗中,苏辙通过对昔日贤者的回忆,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迷茫。他以“金马”作为游历的象征,暗示昔贤的潇洒与自得,而其自身却被困于世俗,无法遁形于自然。诗中频繁出现的地名如汝南、长社,体现了他对归属感的渴望和对现实的逃避。
随着诗歌的展开,诗人逐渐揭示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尤其在“故庐已荆榛,遗迹但松檟”中,更是展现出故乡的荒凉与心灵的荒芜。诗人对家庭、妻儿的责任感与对个人自由的渴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全诗在情感上达到高潮。最后,诗人以“归休得溟渤,坐受百川泻”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彰显出一种超脱的智慧。
全诗围绕个人的遭遇与思考展开,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通过对往昔贤者的追忆,诗人探讨了人生的意义,最终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苏辙的《还颍川》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家乡的怀念
B.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C. 对官场的厌恶
D. 对自然的赞美
诗中提到的“金马”指代什么?
A. 一位贤者
B. 游历的地方
C. 田野
D. 诗人的家
“故庐已荆榛,遗迹但松檟”中的“荆榛”象征着什么?
A. 繁华的生活
B. 荒凉的家园
C. 美好的回忆
D. 诗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