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5:36
送王道士还山
作者: 李颀 〔唐代〕
嵩阳道士餐柏实,
居处三花对石室。
心穷伏火阳精丹,
口诵淮王万毕术。
自言神诀不可求,
我师闻之玄圃游。
出入彤庭佩金印,
承恩赫赫如王侯。
双峰树下曾受业,
应传肘后长生法。
吾闻仙地多后身,
安知不是具茨人。
玉膏清泠瀑泉水,
白云溪中日方此。
后今不见数十年,
鬓发颜容只如是。
先生舍我欲何归,
竹杖黄裳登翠微。
当有岩前白蝙蝠,
迎君日暮双来飞。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道士王先生回山的情景。道士在嵩阳山吃柏树的果实,居住在三朵花对着的石室里。他心中对于炼丹的追求非常执着,口中念诵着淮王的各种法术。他自称神秘的修炼方法是无法求得的,而我的老师曾在仙境游历。王道士出入于宫廷,佩戴金印,受到了很高的恩宠,宛如王侯一般。在双峰树下,他曾传授给我长生不老的法门。我听说仙境中有很多人转世,不知道他是否就是其中之一。那清澈的泉水如玉般纯净,白云在溪中飘荡,此时正是日落的时候。经过数十年再见王道士,虽然他的鬓发和容颜依然如故,但我不知他此去何归。他手持竹杖,身穿黄衣,向着翠微山而去。岩前或许会有白蝙蝠飞来,迎接他在日暮时分的归来。
作者介绍:李颀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公元709年,卒于公元后期。他以山水诗和咏史诗著称,作品风格清新流畅,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自然与人情的和谐。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道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王道士的归隐生活,表达了对道教隐士生活的向往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送王道士还山》一诗,以道士王先生为主线,描绘了他归隐山林的情景,同时反映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道士的修行与追求,透出一种洒脱与宁静。开头部分,李颀生动地描写了道士的饮食与居所,营造出一种清幽的修行环境,显示出道士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随着诗的深入,诗人不仅描写了道士的外在生活,更深入探讨了他的内心世界,表达出对长生不老、超脱世俗的渴望与追求。
在诗的最后,诗人通过对道士归山的写照,引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数十年未见,王道士的变化虽然不大,但岁月的流逝依然让人感到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形成了道教文化与人生态度的交融,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哲理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道士王先生的描写,展现了道教文化的魅力和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长生哲学的思索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测试:
本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道士居住在什么地方?
诗中提到的“白蝙蝠”象征着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