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赠道人》

时间: 2025-05-09 17:40:36

诗句

长在城中无定业,卖丹磨镜两途贫。

三山来往寻常事,不省曾惊市井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7:40:36

原文展示:

长在城中无定业,
卖丹磨镜两途贫。
三山来往寻常事,
不省曾惊市井人。

白话文翻译:

我长年生活在城中,居无定处,
靠着卖丹药和磨镜子两种手艺维持生计。
往返于三山的事对我来说是平常,
却不知这样的生活曾让市井之人感到惊讶。

注释:

  • 长在:长久地生活在。
  • 定业:固定的职业或生计。
  • 卖丹:指售卖丹药,古代炼丹术士所制的药物。
  • 磨镜:磨制镜子,古代的一种手艺。
  • 三山:指的是道教的名山,象征着修道的地方。
  • 市井人:指普通市民,生活在市井之中的人。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得仁,唐代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多涉及道教和隐逸生活,展现出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与超然。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隐士或道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以及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赠道人》是一首体现了隐逸精神和道教文化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追求内心安宁和自由生活的道士形象。开头“长在城中无定业”,直接揭示了诗人的生计困境,但却不以此为悲,反而用“卖丹磨镜”来展示他在修炼和谋生之间的选择。此处既有对道教炼丹术的向往,也隐含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漠。

中间的“三山来往寻常事”,则表明了诗人往返于道教圣地的频繁,以及对这种生活的习以为常,似乎他已经融入了这种超脱的修道生活。而最后一句“不省曾惊市井人”则是对世俗生活的冷眼旁观,表明他对普通人的惊讶感到无所谓,反映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单明了,情感却深邃而丰富,既有对世俗生活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示了刘得仁对道教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长在城中无定业”:透露出诗人生活的不稳定,缺乏固定的职业。
    • “卖丹磨镜两途贫”:通过卖丹和磨镜两种手艺维持生计,彰显了诗人靠手艺谋生的艰辛。
    • “三山来往寻常事”:提及道教的三山,表达诗人频繁往返于此,体现出他与道教的密切关系。
    • “不省曾惊市井人”:强调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漠,市井人对他生活的惊讶与他无关,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 修辞手法
    此诗使用了对比、反讽等修辞手法。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生活的艰辛,后者则是对道教生活的向往与淡定。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然和对理想道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隐逸者的精神世界。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城中:象征着繁华与喧嚣的世俗生活。
    • 丹药:象征着追求长生与修道的理想。
    • 三山:道教圣地,象征着超脱与精神追求。
    • 市井:象征着普通人的生活,代表世俗的琐碎与纷争。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刘得仁
      C. 王维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三山”指什么?
      A. 三个山头
      B. 道教的名山
      C. 三种职业
      答案:B

    3. 诗人对市井人的态度是?
      A. 同情
      B. 无关紧要
      C. 赞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同样体现了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的向往。
    • 李白的《夜泊牛津》:展示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逃避。
  • 诗词对比
    对比刘得仁的《赠道人》和王维的《终南山》,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刘得仁更侧重于世俗生活的反思,而王维则更多地描绘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展示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唐代诗歌》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洛阳道二首 其二 洛阳道二首 其一 陇头水二首 其二 陇头水二首 其一 赠李駼 方镜铭 释奠诗应令八章 姬人怨服散篇 闺怨篇 其二 赋得三五明月满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酒龙诗虎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征期 蹦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邪不敌正 耐用 分香卖履 页字旁的字 言不尽意 私字儿的字 包含城的成语 花团锦簇 不臧 目字旁的字 宝扇 禾字旁的字 金字旁的字 出尘之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