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厉玄侍御题户部相公庐山草堂》

时间: 2025-07-26 22:23:13

诗句

白云居创毕,诏入凤池年。

林长双峰树,潭分并寺泉。

石溪盘鹤外,岳室闭猿前。

柱史题诗后,松前更肃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22:23:13

原文展示:

白云居创毕,诏入凤池年。
林长双峰树,潭分并寺泉。
石溪盘鹤外,岳室闭猿前。
柱史题诗后,松前更肃然。

白话文翻译:

白云间的草堂刚刚完成,便接到诏令进入凤池。
树林里高耸的双峰上生长着树木,潭水在寺庙和泉水之间分开。
石溪在鹤的身外蜿蜒流淌,岳室在猿的面前静闭。
柱史在这里题写诗篇,松树前显得更加肃然。

注释:

  • 白云居:指的是白云草堂,作者所居住的地方。
  • 凤池:古代宫殿的池塘,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 林长双峰树:指的是高耸的双峰与茂密的树林。
  • 潭分并寺泉:潭水分流,流向寺庙与泉水,表现出自然的和谐。
  • 石溪:石头间流淌的小溪。
  • 岳室:山中的庙宇或居所,可能指隐士的住所。
  • 柱史:古代的文人或书法家,题诗的人。
  • 肃然:形容气氛庄重、肃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得仁居住在庐山的草堂期间,受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宁静、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草堂周围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开头两句交代了诗人刚完成草堂的建造,便接到入朝的诏令,表现了他生活的矛盾:一面是对隐居生活的珍惜,另一面又必须面对官场的召唤。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如“林长双峰树”、“潭分并寺泉”,展现了庐山的秀美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最后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在此处的精神寄托,柱史题诗传递了文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诗歌的尊重,而“松前更肃然”则渲染了一种庄重的氛围,似乎在表达诗人与自然、文化的深厚联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云居创毕,诏入凤池年:诗人刚完成草堂的建造,便接到朝廷的召唤,暗示着隐士与官场之间的拉扯。
  2. 林长双峰树,潭分并寺泉:描绘庐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高耸的双峰和清澈的潭水,意境悠远。
  3. 石溪盘鹤外,岳室闭猿前:石溪蜿蜒流淌,隐士的居所静谧而安静,表现了生活的恬淡与自然的和谐。
  4. 柱史题诗后,松前更肃然:文人题诗后,松树前的气氛愈加庄重,显示出诗人与自然、文化的深厚联系。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隐士生活与官场召唤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 意象:如“白云”、“双峰树”,这些自然意象勾勒出优美的山水画面。
  • 象征:松树象征着高洁和坚韧,柱史题诗则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隐逸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思考,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着自由与隐逸。
  • 双峰:代表着高洁与坚毅。
  • 潭水:象征着情感的深邃与宁静。
  • 松树:象征着文人的高洁品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接到的“诏”是指什么?

    • A. 召唤入朝
    • B. 颁布法令
    • C. 赠予土地
    • D. 书信往来
  2. “林长双峰树”中的“双峰”指代什么?

    • A.两座山
    • B.两棵树
    • C.两条溪流
    • D.两位隐士
  3. 最后一句“松前更肃然”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愉悦
    • B. 悲伤
    • C. 严肃
    • D. 惊讶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终南山》与刘得仁的诗歌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王维更强调人生哲理与感悟,而刘得仁则更关注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网络资源(如诗词网、古诗文网)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汧上劝旧友 边城独望 出乡 送玉笥王道赴京有代祝岳渎之行 赠李次青司马用吴子序编修韵 其二 赠李次青司马用吴子序编修韵 其一 赠罗仲岳 游晓觉寺 题广福寺轩 题扇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鸟网 深文大义 懊悔莫及 癶字旁的字 庶威 亠字旁的字 范张鸡黍 危菑 入字旁的字 官怠于宦成 立刀旁的字 庆结尾的成语 意见言外 捐躯殒首 禾字旁的字 直系军阀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