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3:3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3:37:50
送户部尚书沈公致仕
作者:李贤(原德) 〔明代〕
君不见文富二公当耄耋,
起复入朝人共悦。
进退从容大节完,
千载令人羡英杰。
又不见广受二疏归故乡,
冠盖如云拥道傍。
道傍观者咸叹息,
芳名百世犹辉光。
后来谁可继前躅,
今喜司徒更知足。
再入朝行三载馀,
浩然归志如鸿鹄。
鹤发童颜近八旬,
休官高趣寓鲈莼。
篱边秋兴黄花发,
林下春游翠竹新。
天壤之间乐谁比,
兰玉盈庭欢不已。
水光山色独扶筇,
月白风清随泛蚁。
物外缁巾返自然,
太平人世乐天年。
江乡容与不知老,
一任人称地上仙。
你难道没有看到文富二公已经年迈,却又重新入朝,受到大家的欢迎。
他出入自如,举止大方,千年之后仍令人羡慕他是英杰。
再看广受二疏归故乡,车马如云,路旁围观的人都叹息,
他的芳名百世流传,仍然闪耀光辉。
以后谁能继承他的足迹呢?如今喜见司徒更知足。
再次入朝已经三年多,浩然归志如同鸿鹄高飞。
白发童颜快近八旬,休官后的高雅趣味在于享受鲈鱼和莼菜。
篱边秋意浓,黄花盛开,林下春游翠竹丛生。
天地之间,乐趣谁能比拟?兰花和玉石充盈庭前,欢声不断。
水光山色,我独自扶着拐杖,月白风清,随意漂荡。
在物外的世俗中,我回归自然,
在太平的世道中,享受天年的快乐。
在江乡生活安逸,竟然不知岁月的流逝,
任凭别人称赞我为地上的仙人。
作者介绍:李贤(原德),明代诗人,以其清新隽永的诗风而著称。生于文人荫庇的环境,受过良好的教育,擅长诗词,尤其是五言古诗。他的作品常以抒发个人情感、歌颂自然为主,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沈公致仕之际,表达了对沈公的敬仰与祝福。沈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官员,其辞官不仅是个人选择,也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诗中通过对沈公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表达了对沈公的敬重与祝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通过“文富二公”与“广受二疏”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及对当代贤能的渴望。随着诗句的展开,沈公年近八旬,依然保持童颜,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令人向往。
诗中提到的“水光山色”和“月白风清”则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自然画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全诗以松弛的笔调,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欣慰,既有对沈公辞官的惋惜,又有对其归隐生活的赞美。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令人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哲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沈公的钦佩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强调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对安逸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文富二公”指的是哪个人?
A. 沈公
B. 李贤
C. 历史上的名士
D. 诗中的主人公
诗中提到的“鸿鹄”象征什么?
A. 平凡的生活
B. 高远的志向
C. 田园的快乐
D. 归隐的生活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政治的不满
B.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C. 对贤能之士的赞美与祝福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