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行路难五首 其四》

时间: 2025-05-18 10:22:36

诗句

忠信不获显,众人害其上。

世事风波纷荡漾,变化无方何可状。

公旦金縢功罔判,伏波铜柱师何壮。

周王汉帝岂不明,谗言入耳心不谅。

骨肉天亲尚有疑,他人岂得无迁放。

生命飘蓬随所向,繁华谁保不凋丧。

何为坐叹行复嗟,郁陶终日忧讥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10:22:36

原文展示:

忠信不获显,众人害其上。
世事风波纷荡漾,变化无方何可状。
公旦金縢功罔判,伏波铜柱师何壮。
周王汉帝岂不明,谗言入耳心不谅。
骨肉天亲尚有疑,他人岂得无迁放。
生命飘蓬随所向,繁华谁保不凋丧。
何为坐叹行复嗟,郁陶终日忧讥谤。

白话文翻译:

忠诚与信实的人难以得到重用,反而常常受到他人的陷害和中伤。
世间的事情波诡云谲,动荡不安,变化无常,如此这般又如何表述呢?
公旦的金縢之功无人能辨,伏波的铜柱之师又是多么壮丽。
周王和汉帝难道不明白这些道理吗?谗言却进入了耳中,心中却无法理解。
即便是血肉相连的亲人之间尚且有猜疑,其他人又岂能不被迁徙和放逐?
生命如漂流的蓬草随风而去,繁华的事物又有谁能保证不凋零?
为何要在这里叹息和感慨呢?郁郁寡欢,整日担忧被人讥讽和中伤。

注释:

  • 忠信:忠诚和可信。
  • :显露,得到重用或提拔。
  • 众人害其上:众人往往会害怕比自己优秀的人。
  • 风波:比喻世事的动荡不安。
  • 公旦金縢:公旦是指周公,此处指周公的功绩。
  • 伏波:指汉代的名将伏波将军马援。
  • 谗言:指诽谤的言论。
  • 迁放:流放或被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廷陈,明代诗人,作品多表现对时事的感慨,关注社会民生,风格深沉。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时期,诗人对忠诚与背叛、繁华与凋零的思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无奈和焦虑。

诗歌鉴赏:

《行路难五首 其四》通过对忠信与世事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忠诚的品格因众人的嫉妒而难以得到重视,反映出一种无奈的悲哀。诗人以古今名将为例,表明即使是有能力的人,也难免受到谗言的侵害,显现出一种对人性和社会的批判。诗的最后几句,则将生命的无常与繁华的短暂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人生虚无的感慨。整体上,诗歌情感充沛,结构紧凑,语言凝练,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忠信不获显:忠诚和信实的人很难被重用。
    2. 众人害其上:反而受到他人的中伤。
    3. 世事风波纷荡漾:世事动荡不安,难以捉摸。
    4. 变化无方何可状:无常的变化让人难以描述。
    5. 公旦金縢功罔判:古代的功臣如公旦,却无人能辨识他的功绩。
    6. 伏波铜柱师何壮:历史名将的壮丽成就也难以被人理解。
    7. 周王汉帝岂不明:历史上的明君难道不明白这些道理吗?
    8. 谗言入耳心不谅:谗言却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9. 骨肉天亲尚有疑:即使是亲人之间也有猜疑。
    10. 他人岂得无迁放:其他人又怎能不遭受流放?
    11. 生命飘蓬随所向:生命如同漂流的蓬草,随风而去。
    12. 繁华谁保不凋丧:繁华的事物谁能保证不凋零?
    13. 何为坐叹行复嗟:为何要在这里叹息和感慨?
    14. 郁陶终日忧讥谤:忧心忡忡,整日担忧被人讥讽。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生命飘蓬”)、对仗(如“忠信不获显,众人害其上”),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忠诚被忽视、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无情。

意象分析:

  • 忠信:象征着理想中的品质,但在现实中常常受到压制。
  • 风波:象征着动荡的社会环境。
  • 铜柱:代表着历史的沉重和过去的辉煌。
  • 生命飘蓬:象征着人生的脆弱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公旦”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周公
    • B. 汉武帝
    • C. 曹操
    • D. 李白
  2. 诗人对世事的态度是?
    • A. 乐观
    • B. 无奈
    • C. 轻松
    • D. 冷漠
  3. “繁华谁保不凋丧”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繁华的怀念
    • C.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D. 对社会的批评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王廷陈的《行路难五首 其四》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社会的批判,但前者更注重国破家亡的历史感,而后者则强调个人在社会风波中的无奈与困境。两者均体现出诗人深厚的历史感与对人性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对明代诗词的汇编与解析。
  • 《王廷陈研究》:专门针对王廷陈生平与作品的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关于古诗词的风格与技巧的讲解书籍。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湖上 墐屋 次韵酬奚兄 夜闻雨用诚斋新凉韵 唐律十首 九日与同年沈贯卿饮月墅 访恭率翁不值 山中 其二 山中 水调歌头(别庐山题龙湖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才高气清 石字旁的字 两点水偏旁汉字大全_两点水常用字详解 枢幄 竞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神女 火言火又念什么字?火言火又的拼音及写法详解 畸重畸轻 无瑕白玉 福不盈眦 巾字旁的字 把持不定 无心之过 弋字旁的字 爿字旁的字 赤字旁的字 卖字号 苗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苗字旁的字 悬繁体字怎么写?悬字繁体书写详解_汉字繁体学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