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12: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12:44
高阳台
作者: 龚自珍
宫烛凄烟,庭梅妒月,扬州曾记元宵。
几度相逢,云萍依旧飘萧。
谢娘风格清寒甚,捧红丝劝写无聊。
尽孤他,明月楼台,夜夜吹箫。
明知相约非相误,奈莺期不定,鸾镜终抛。
万一重逢,墨痕留认鲛绡。
青衫不渍清樽影,只模糊红泪难销。
且禁他,今夜江风,明夜江潮。
宫中的烛光映照着凄凉的烟雾,庭院里的梅花嫉妒着皎洁的月光,扬州的元宵节往事仿佛在耳边回响。几次相逢,像云中的浮萍一样依旧飘荡。谢娘的风格清冷,拿着红丝绸劝我写下无聊的诗句。最终只剩下孤独的他,明月下的楼台,夜夜传来箫声。明明知道相约没有错误,却奈何黄莺的约定总是不定,鸾镜终究抛弃。即使重逢,墨迹仍然能认出鲛绡。青衫不沾清酒的影子,只留下模糊的红泪难以消散。今夜的江风,明夜的江潮,都让我无从抵挡。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梦麟,号澄庵,清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其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常反映出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情的抒发期,受当时社会动荡、人生无常的影响,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渺茫感。
《高阳台》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的“宫烛凄烟,庭梅妒月”,通过对烛光和梅花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凄凉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接下来的“几度相逢,云萍依旧飘萧”,则通过“云萍”这一意象,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离别的无常,仿佛生活就像那漂浮不定的浮萍,难以把握。
谢娘的清寒风格和劝写无聊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困惑。随后的“明月楼台,夜夜吹箫”更是将思念与孤寂加深,明月象征着思念的对象,而吹箫则是对美好回忆的寄托。整首诗在情感上由孤独感逐渐演变为对重逢的渴望,尽管“明知相约非相误”,但由于种种原因,诗人依然感受到人生的变幻无常。
最后几句,诗人通过“青衫不渍清樽影”,表现出即使在酒樽下,也难掩心中的悲伤与泪水。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丰富的意象表达,展现了对人生、爱情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的追忆与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人对时间流逝、爱情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索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宫烛凄烟”表达了什么情感?
“云萍”在文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谢娘”可能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龚自珍的《高阳台》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但前者更多展现了男性的孤寂与思索,后者则通过女性的视角表达了对爱情的深情与柔软。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层面。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