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次韵山居》

时间: 2025-04-23 17:22:40

诗句

诸老鸣靴日上朝,有人幽处厌喧嚣。

江乡十月稻成熟,茅屋一灯山寂寥。

天不与生犀插脑,人今能风宝围腰。

从吾所好宁相误,洙泗坛荒有玉条。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7:22:40

原文展示

次韵山居
作者: 方岳 〔宋代〕

诸老鸣靴日上朝,有人幽处厌喧嚣。
江乡十月稻成熟,茅屋一灯山寂寥。
天不与生犀插脑,人今能风宝围腰。
从吾所好宁相误,洙泗坛荒有玉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居生活中的感受。清晨,老者们的靴子声响起,开始了新的一天,但在幽静的地方,有人对喧闹的生活感到厌烦。十月的江乡,稻谷已经成熟,茅屋里只点着一盏孤灯,显得山中格外寂寥。诗人感慨,天并不赐予人以生犀般的智慧,而今的人们却能够用风宝围绕腰间,炫耀自己的富贵。从我所喜爱的事物中,宁愿不去误会他人,洙泗坛的荒凉之处却还有美玉的存在。

注释

  • 鸣靴:指老者走路时发出的靴子声。
  • 幽处:指安静、隐秘的地方。
  • 江乡:指江边乡村。
  • 稻成熟:稻子成熟的季节。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简陋而朴素。
  • 天不与生犀插脑:意为天并不赐予智慧。
  • 宝围腰:指华丽的装饰品。
  • 洙泗坛:古代祭祀的地方,此处指荒凉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字宗白,号云溪,宋代诗人。其诗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为题材,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次韵山居》创作于方岳隐居的山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喧嚣的厌倦。诗中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的追求,体现了宋代士人对于隐逸生活的理想。

诗歌鉴赏

《次韵山居》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厌倦。开篇以“诸老鸣靴日上朝”引入,营造出一种清晨的氛围,老者在忙碌中显得喧闹,与诗人内心的幽静形成鲜明对比。接着,诗人提到“江乡十月稻成熟”,展现出丰收的景象,这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暗示了生活的另一种美好。

“茅屋一灯山寂寥”,一句中,诗人通过茅屋和孤灯的对比,表达出一种孤独和寂静的感受,仿佛在说,即使物质丰富,内心的宁静更为重要。之后,诗人提到“天不与生犀插脑”,表达了人们在追求智慧和物质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方向,失去内心的宁静。最后,诗人以“洙泗坛荒有玉条”结尾,暗示即使在荒凉之地,也有美好的东西存在,展现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在清新婉转的言辞中,蕴含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所追求的清雅与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诸老鸣靴日上朝:老者们走动的声音,暗示着新一天的开始。
  2. 有人幽处厌喧嚣:有人在安静的地方,对喧闹的生活感到厌烦,表达了对宁静的渴望。
  3. 江乡十月稻成熟:描绘丰收的季节,展现自然的美好。
  4. 茅屋一灯山寂寥:茅草屋里只点着一盏灯,突显孤独与清幽。
  5. 天不与生犀插脑:比喻智慧的缺乏,反映对世俗名利的反思。
  6. 人今能风宝围腰:现代人可以用奢侈品装饰自己,暗示对物质的追求。
  7. 从吾所好宁相误:表达诗人对自身喜好的坚持。
  8. 洙泗坛荒有玉条:暗示即使在荒凉之处,仍可发现美好,体现乐观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老者的喧闹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比喻:如“天不与生犀插脑”,用生犀比喻智慧,形象生动。
  • 意象:茅屋、灯光、稻谷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山居图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喧嚣的厌恶,以及在宁静中发现生活美好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 茅屋:象征着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灯光:孤灯映衬出寂寥与思考,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反思。
  • 稻谷:象征丰收与希望,代表自然的馈赠。
  • 玉条:暗示即使在荒凉的环境中,也有美好事物的存在,体现乐观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方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江乡十月稻成熟”主要描绘了什么内容? A. 春天的景色
    B. 秋天的丰收
    C. 冬天的寒冷

  3. 诗中“洙泗坛荒有玉条”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乐观
    C. 绝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山中问答》 陶渊明:同样描绘隐逸生活,但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静夜思》 李白:虽主题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对宁静时光的珍视。

粗略解读

方岳与陶渊明的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多通过个人情感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三者各有千秋,共同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方岳诗文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洛东兰若夜归(一作自溪东兰若夜归) 朱坡故少保杜公池亭 寄题南山王隐居(一作王隐士居) 维舟秦淮过温州李给事宅 题灵山寺行坚师院 酬钱汝州 送李文明下第鄜州觐兄 下第送宋秀才游岐下杨秀才还江东 题官舍 别表兄军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诛锄异己 以勤补拙 工字旁的字 旁逸斜出 辉光日新 丝光棉 鹿字旁的字 包含舍的词语有哪些 贞亮 屮字旁的字 俪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途结尾的成语 夙兴昧旦 厂字头的字 殳字旁的字 停晷 酒浇块垒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抠心挖血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