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瑞鹤仙·赏残陶径菊》

时间: 2025-05-06 09:45:37

诗句

赏残陶径菊。

正袅袅愁予,风凄露肃。

何人抱幽独。

更檐马锵金,廊鱼响木。

此情谁属。

向底处、骋怀游目。

小窗前,频览菱花,一笑鬓丝犹绿。

萧索。

故国云迷,佳人日暮,轻颦倚竹。

短钗敲玉。

算几夜,恁孤宿。

问旅情如许,怎生排遣,应费酒尊诗轴。

最无端、谁隔西楼,正调弦促。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9:45:37

瑞鹤仙·赏残陶径菊

原文展示

赏残陶径菊。正袅袅愁予,风凄露肃。何人抱幽独。更檐马锵金,廊鱼响木。此情谁属。向底处骋怀游目。小窗前,频览菱花,一笑鬓丝犹绿。萧索。故国云迷,佳人日暮,轻颦倚竹。短钗敲玉。算几夜,恁孤宿。问旅情如许,怎生排遣,应费酒尊诗轴。最无端谁隔西楼,正调弦促。

白话文翻译

在残留的陶径旁观赏菊花。正当愁绪缭绕,微风凄凉,露水寒冷。谁在抱着幽静的孤独?更有檐下马蹄声叮当,廊上的鱼在木头上轻响。这份情感归属何方?不妨在这底处放怀游目。小窗前,我频频赏菱花,一笑间鬓边的白发依旧青翠。萧索的景象,故国的云雾缭绕,佳人在日暮时分,轻轻倚靠竹子。短钗敲击玉器,算算有多少夜晚,独自宿在这儿。问我旅途的情感如斯,如何排遣内心的孤寂,恐怕得借酒浇愁,吟诗作对。最无奈的是,谁在西楼与我隔离,正调弦急促。

注释

  • 陶径:指陶瓷器的制作工艺,象征美好的事物。
  • 袅袅:形容轻柔缭绕的样子。
  • 愁予:愁苦的我。
  • 幽独:形容内心的孤独。
  • 廊鱼:指廊下的鱼,可能指水池中的鱼,象征生机。
  • 骋怀游目:放开怀抱,游目四望。
  • 鬓丝犹绿:形容尽管年华已逝,鬓边的白发仍有青色。
  • 轻颦:微微皱眉。
  • 短钗:古代女子的发饰。
  • 酒尊诗轴:指借酒和诗词来排遣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此词作于宋代,作者不详,宋代词人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见长,风格多变,擅长描绘生活中的细节与情感。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秋冬之交,正是思乡之情与孤独感加剧的时节,反映了词人对故国和佳人的思念,以及对孤寂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瑞鹤仙·赏残陶径菊》作于离别与思乡之际,词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冬时节的萧瑟景象和内心的孤独情感。开篇就以“赏残陶径菊”引入,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又暗含了对往昔的追忆。随着描写的深入,词人情感愈发浓烈,风的凄凉与露的寒冷,映照出他内心的忧愁与孤独。

接着,词人提到“何人抱幽独”,进一步强调了孤独的环境,接下来的“檐马锵金”、“廊鱼响木”则用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一幅生活的画面,虽有生机却难掩心中的忧伤。小窗前的“频览菱花”,不仅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也暗示着词人内心的渴望与向往。

“故国云迷,佳人日暮”的描写,勾勒出思乡的情感,佳人在日暮时倚竹的形象,充满了柔情与无奈,突显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最后,通过“问旅情如许”、“怎生排遣”,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迷茫与无奈,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赏残陶径菊”:在陶器的残影中欣赏菊花,渗透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 “正袅袅愁予,风凄露肃”:环境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相辅相成,反映出浓厚的愁绪。
  • “何人抱幽独”:提问式的表述,表现出对孤独的思考与探寻。
  • “更檐马锵金,廊鱼响木”:生动的意象,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 “此情谁属”:对情感的归属感到困惑,突显内心的孤寂。
  • “小窗前,频览菱花”:微小的快乐与美好,正是对生活的希望。
  • “故国云迷,佳人日暮,轻颦倚竹”:对故国与爱人的思念愈加深沉。
  • “问旅情如许,怎生排遣”:对人生与情感的无奈与烦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独比作“幽独”,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内心的感受。
  • 对仗:如“檐马锵金,廊鱼响木”,结构工整,增加了诗词的韵律感。
  • 拟人:风与露水的描写,使自然环境有了情感,反映了词人的心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秋冬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和爱人的思念,流露出孤独与无奈的情感。诗人借助自然景象与生活细节,展现出深厚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菊花:象征坚韧与高洁,季节的转折,反映出生命的无常。
  • 故国:承载着思乡情感,象征着归属与亲情。
  • 佳人:象征爱情与美好,表现了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 竹子:象征坚韧与清高,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坚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赏残陶径菊”,陶径指的是: A. 陶器的制作工艺 B. 陶瓷的市场 C. 陶土的田野 D. 陶器的历史

  2. 词中“何人抱幽独”意在表达: A. 对孤独的思考 B. 对友人的怀念 C. 对自然的感慨 D. 对过去的追忆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与苏轼在表达孤独与思乡之情时,手法上虽有不同,但都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李清照的作品更偏向于柔美与细腻,而苏轼则更显豪迈与深沉。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解析》

相关查询

彩云轩 夜乐池 赠玉岩二绝 其二 赠玉岩二绝 其一 赋赠玉岩 其二 赋赠玉岩 其一 诗一首 鹿田寺集杜五言 昆山吕正之三男子连中神童科盖奇事也次严别 宝乘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霄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糸字旁的字 有治人,无治法 重明继焰 奸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风会 本小利微 衣字旁的字 一定之法 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鹄面鸠形 腰缠十万 包含厥的词语有哪些 牙字旁的字 包含界的词语有哪些 豸字旁的字 映发 沈和 木字旁的字 文明结婚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