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西湖十咏 其六 三潭印月》

时间: 2025-04-26 00:03:29

诗句

月色天心定,波光鼎足分。

一湖如白昼,谁信是黄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03:29

原文展示:

月色天心定,波光鼎足分。
一湖如白昼,谁信是黄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夜景。月光在湖面上静静映照,波光荡漾,犹如鼎足般分开。湖水清澈,仿佛白昼般明亮,谁能相信这其实是黄昏时分的景象呢?

注释:

  • 月色:月光的色彩,指明亮的夜晚。
  • 天心:指天空的中心,形容月亮高悬。
  • 波光:水面上闪烁的光亮。
  • 鼎足:比喻稳固的样子,形容水波如鼎的三足。
  • 一湖:指整个湖面。
  • 白昼:白天的明亮,形容湖面如同白天一样清晰明亮。
  • 黄昏:傍晚时分的光景。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月色”和“波光”都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着宁静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葵(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致,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咏》之一,表现了西湖夜晚的宁静与美丽,是苏葵在游历西湖时所作,旨在表达他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西湖夜晚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慨。首句“月色天心定”,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环境,月光洒在湖面上,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接下来的“波光鼎足分”,则通过生动的比喻,使波光与鼎足的形象相结合,突显出湖面波光粼粼的美丽。第三句“一湖如白昼”,让人感受到湖水的明亮与清澈,打破了黄昏的沉静,给人一种白天的活力。最后一句“谁信是黄昏”,以质疑的语气,增添了诗的神秘感,仿佛在问:如此美丽的景象,怎能是黄昏呢?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西湖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月色天心定:描绘了月光高悬的宁静夜空。
  2. 波光鼎足分:比喻湖面波光闪烁,像鼎的三足一样分开。
  3. 一湖如白昼:形容湖面明亮如白昼,光线充足。
  4. 谁信是黄昏:质疑如此美景,竟是黄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波光鼎足分”,将波光与鼎足相提并论,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赞美西湖的夜景,展现自然的和谐美丽,同时反映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色:象征宁静、清幽。
  • 波光:象征变化与流动。
  • 湖水:象征生命的明亮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 A. 黄山
    B. 西湖
    C. 泰山
    D. 敦煌

  2. “月色天心定”中的“天心”指的是什么? A. 天空的中心
    B. 天气的变化
    C. 天地的交界
    D. 天上的星星

  3. 诗中“谁信是黄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失望
    B. 疑惑
    C. 悲伤
    D. 欢喜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苏葵的《三潭印月》更加侧重于自然的描绘,而李白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两者都通过月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
  • 《明代诗人研究》
  • 《西湖十咏解析》

相关查询

五石·碧涧 和刘待制 和学士秋怀一十五首 学士兄还乡之始会宾亲石门寺以开门见山不能 晞阳轩 复用前韵 玉山道中有感二首 次韵毕裕之喜雨 游梅坡席上杂酬 次韵向伯薛侍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磨骨 纚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在所不辞 水字旁的字 竔袅 贯虱穿杨 心惊肉跳 自字旁的字 鳥字旁的字 副品 而来 盘开头的成语 哺糟啜醨 黄卷青灯 丿字旁的字 王字旁的字 圣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