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王安之少卿雨后》

时间: 2025-07-30 00:16:49

诗句

焦劳九夏馀,一雨物皆苏。

蛙鼓不足听,蚊雷未易驱。

非唯仰岁给,抑亦了官输。

林下闲游客,何妨尽自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0:16:49

原文展示:

焦劳九夏馀,一雨物皆苏。蛙鼓不足听,蚊雷未易驱。非唯仰岁给,抑亦了官输。林下闲游客,何妨尽自愉。

白话文翻译:

经过整个夏天的辛勤劳动,一场雨后万物都复苏了。蛙鸣虽多却不足为听,蚊子成群像雷声一样难以驱赶。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年岁的供给,也是为了完成官府的赋税。在林下悠闲游玩的人,不妨尽情享受这份愉悦。

注释:

  • 焦劳:辛勤劳动。
  • 九夏:指整个夏天。
  • 苏:复苏,恢复生机。
  • 蛙鼓:蛙鸣,形容蛙声如鼓。
  • 蚊雷:形容蚊子多,声音大如雷。
  • 仰岁给:依赖年岁的供给,指农作物的收获。
  • 了官输:完成官府的赋税。
  • 林下闲游客:指在林间悠闲游玩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观察,以及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一个雨后的夏日创作的,作者通过描绘雨后万物的复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农耕生活的理解和对官府赋税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雨后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蛙鸣和蚊声的描绘,展现了夏日的生机与喧嚣。诗中“焦劳九夏馀,一雨物皆苏”一句,既表达了农夫辛勤劳动后的欣慰,也体现了自然力量的伟大。后两句“非唯仰岁给,抑亦了官输”,则透露出对农耕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官府赋税的无奈。最后两句“林下闲游客,何妨尽自愉”,则表达了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超脱世俗、享受自然的心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焦劳九夏馀,一雨物皆苏:经过整个夏天的辛勤劳动,一场雨后万物都复苏了。
  2. 蛙鼓不足听,蚊雷未易驱:蛙鸣虽多却不足为听,蚊子成群像雷声一样难以驱赶。
  3. 非唯仰岁给,抑亦了官输: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年岁的供给,也是为了完成官府的赋税。
  4. 林下闲游客,何妨尽自愉:在林下悠闲游玩的人,不妨尽情享受这份愉悦。

修辞手法:

  • 比喻:“蛙鼓”比喻蛙鸣声如鼓声,“蚊雷”比喻蚊子多如雷声。
  • 对仗:“焦劳九夏馀”与“一雨物皆苏”,“蛙鼓不足听”与“蚊雷未易驱”,形成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生活,通过雨后自然的复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农耕生活的理解和对官府赋税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蛙鼓:蛙鸣声如鼓声,象征夏日的生机与喧嚣。
  • 蚊雷:蚊子多如雷声,象征夏日的炎热与烦扰。
  • 林下闲游客:象征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蛙鼓”指的是什么? A. 蛙鸣声如鼓声 B. 真正的鼓声 C. 蛙的叫声 答案:A

  2. 诗中“蚊雷”比喻的是什么? A. 蚊子多如雷声 B. 真正的雷声 C. 蚊子的叫声 答案:A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对农耕生活的理解 B. 对官府赋税的无奈 C. 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王安石《泊船瓜洲》与邵雍《和和王安之少卿雨后》: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有助于深入了解宋代诗歌。
  • 《邵雍诗集》:收录了邵雍的全部诗作,是研究邵雍诗歌的重要资料。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春夕言怀 边上·戍楼吹角起 江城子 浣溪沙·钿毂香车过柳堤 浣溪沙·晚逐香车入凤城 所思·空塘水碧春 南歌子·岸柳拖烟绿 满宫花·花正芳 女冠子·露花烟草 江城子·浣花溪上见卿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木解 竖心旁的字 见死不救 车字旁的字 六节 支字旁的字 发皇张大 箪食与饿 逆子贰臣 鼠偷 遗制 包含绢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泻的成语 见在身 妆结尾的成语 斗字旁的字 秃宝盖的字 神融气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