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3:2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3:26:13
塞上行
作者: 曹松 〔唐代〕
上将拥黄须,安西逐指呼。
离乡俱少壮,到碛减肌肤。
风雪夜防塞,腥膻朝系胡。
为君乐战死,谁喜作征夫。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领带着黄须,指挥西北边防的情景。他们离开故乡,正值壮年,却在艰苦的环境中消瘦。风雪的夜晚,他们在边塞上警惕防守,晨曦中,空气中弥漫着腥膻的气味。这位将领为国而战,虽然乐于为君捐躯,但又有多少人愿意成为征战的士兵呢?
作者介绍:曹松,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边塞诗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边疆的风土人情和士兵的艰辛生活,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战事频繁,诗人通过描绘边塞将领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兵役的普遍态度,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深思。
《塞上行》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边塞将领的生活与心境。诗中的将领既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也是经历艰辛与苦楚的普通人。他们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守卫边疆,承受着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战斗压力,内心充满了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诗的开头以“上将拥黄须”引入,给人一种年轻有为的印象,但接着“离乡俱少壮”,让人感受到士兵们在战斗中逐渐消瘦的悲惨。诗中“腥膻”一词,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也传达了对死亡和牺牲的思考。
最后一句“为君乐战死,谁喜作征夫”,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虽然士兵们愿意为国献身,但内心的孤独与苦楚却让人不禁思考:在这场无尽战争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乐于承担这样的命运?
整首诗在豪迈中透着伤感,既表现了将士的英勇,又流露出对战争的无奈与悲哀,深刻反映了唐代边塞诗的主题。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现了士兵在边疆的艰苦生活与对战争的复杂情感,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苦痛的无奈。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这些意象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边疆战士的关注,同时也表现出对战争的反思与对生命的尊重。
诗词测试:
诗中“上将拥黄须”中的“黄须”指的是:
A. 年老的将领
B. 年轻的将领
C. 齿白的将领
“为君乐战死”表达了士兵的:
A. 忧虑
B. 忍耐
C. 忠诚
诗中提到的“腥膻”主要指:
A. 食物的气味
B. 战斗的气息
C. 乡土的气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曹松的《塞上行》更为注重对士兵艰辛生活的真实描绘,而其他作品则更倾向于表现士兵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