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少年游》

时间: 2025-05-03 18:57:49

诗句

绵绵无尽他乡感,容易又深秋。

秋山瘦尽,秋芜剪尽,不合上高楼。

鱼缄雁蜡云千叠,望远总悠悠。

霜柏飞鸦,水杨斜照,江上送行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57:49

原文展示:

绵绵无尽他乡感,容易又深秋。
秋山瘦尽,秋芜剪尽,不合上高楼。
鱼缄雁蜡云千叠,望远总悠悠。
霜柏飞鸦,水杨斜照,江上送行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无尽思念,尤其是在深秋时节。秋天的山峦已被瘦削,秋草已被割尽,似乎不适合在高楼上独自眺望。远处的鱼和雁在空中飞翔,千层的云彩悠然漂浮,令人感到无限的惆怅。霜冷的柏树上飞起乌鸦,河水旁的杨树在斜阳下照耀,送别的船只在江上缓缓行驶。

注释:

  • 绵绵无尽:形容思念绵长,没有尽头。
  • 他乡:异乡、外地,指不属于自己故乡的地方。
  • 秋山瘦尽:秋天的山峦显得瘦削。
  • 秋芜:秋天的杂草。
  • 鱼缄雁蜡:指鱼和雁在空中飞翔的景象。
  • 霜柏:被霜覆盖的柏树。
  • 飞鸦:飞翔的乌鸦,暗示孤独和凄凉。
  • 水杨:水边的杨树。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高楼”与“送行舟”的意象常见于古诗文中,表现了对远方旅途的思念和对亲友的送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1689年-1765年),字季方,号惕庵,清代诗人,工于诗词、散文,名声在当时文坛颇有影响。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少年游》写于清代,正值作者对人生和外界的探索时期。深秋的时节常常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诗人在外地游历,感受到浓厚的思乡情绪,借以表达心中的孤独与惆怅。

诗歌鉴赏:

《少年游》是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诗作,姚燮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深秋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感受。诗中“绵绵无尽他乡感,容易又深秋”开篇便直接点明了思乡的情感,结合“深秋”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诗人用“秋山瘦尽,秋芜剪尽”来形容自然环境的萧条,借此反映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描绘了“鱼缄雁蜡云千叠”的景象,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隐含了心中的惆怅与悠远的思绪。最后,诗句“霜柏飞鸦,水杨斜照,江上送行舟”转向送别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既美丽又哀伤的氛围,令人感受到生命的流逝与无常。

整体来看,姚燮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乡愁情怀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绵绵无尽他乡感:表达对异乡的无尽思念。
  2. 容易又深秋:强调这个思念的情感在深秋时节尤为强烈。
  3. 秋山瘦尽,秋芜剪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山与草的凋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4. 不合上高楼:在高楼上却感到不适合,表现内心的孤寂。
  5. 鱼缄雁蜡云千叠:描绘空中飞翔的鱼、雁与重重叠叠的云彩,表现远望的悠远感。
  6. 望远总悠悠:感受到远方的悠远与无尽。
  7. 霜柏飞鸦:描绘霜冷的柏树与飞翔的乌鸦,营造凄凉的氛围。
  8. 水杨斜照:水边的杨树在夕阳下的斜照,展现了自然的美与温暖。
  9. 江上送行舟:最后的送别场景,寓意着别离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秋山瘦尽”比喻生活中的孤独与凋零。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如“鱼缄雁蜡”带有生动的情感色彩。
  • 对仗:诗中“霜柏飞鸦,水杨斜照”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通过描绘深秋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孤独,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往昔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他乡:象征离别与思念的地方。
  2. 秋山:代表凋零与萧瑟的季节。
  3. 鱼、雁:象征旅途与自由,同时也暗含思念。
  4. 霜柏:暗示寒冷与孤独。
  5. 行舟:象征人生的旅途与别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绵绵无尽他乡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念
    C. 愤怒

  2. “秋山瘦尽”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繁花似锦
    B. 萧条凋零
    C. 和煦阳光

  3. 诗中提到的“水杨斜照”意味着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夕阳的温暖
    C. 生命的流逝

答案:

  1. B
  2. B
  3. A,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思念,但更侧重于饮酒作乐的洒脱。
  • 杜甫《春望》:描绘了战乱中的失落与无奈,情感更为沉重。

这两首诗与姚燮的《少年游》在主题上均涉及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为豪放,后者则更显细腻与忧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姚燮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相关查询

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 题郭功甫诗卷 贺小苏先生 表高氏石公之墓 曹华国之子赠诗次韵答之 晚晴 送杭州使君苏内相先生某用先生旧诗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为韵作古诗十四首 其十一 送杭州使君苏内相先生某用先生旧诗方丈仙人 失题 次韵秦少章蜡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就时 栏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贱入贵出 龜字旁的字 门字框的字 包含粉的成语 殳字旁的字 参差不一 包含了的词语有哪些 寒角 神气自若 密伺 足字旁的字 齿字旁的字 淡妆轻抹 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 珑玲 遂心应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