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1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17:28
寒夜闻霜钟
作者:郑絪 〔唐代〕
霜钟初应律,
寂寂出重林。
拂水宜清听,
凌空散迥音。
舂容时未歇,
摇曳夜方深。
月下和虚籁,
风前间远砧。
净兼寒漏彻,
闲畏曙更侵。
遥相千山外,
泠泠何处寻。
寒冷的夜晚,霜钟初次响起,
静寂的声音从深林中传出。
轻轻拂过水面,清晰可听,
在空中飘散出悠远的音响。
舂米的声音此时尚未停歇,
摇曳之中,夜色愈发深沉。
月光下与虚空的乐音交相辉映,
在风中间,远方的砧声隐约可闻。
清净之中,寒意透彻,
闲来无事,唯恐黎明再度来临。
遥远的千山之外,
那泠泠的声音又在何处寻觅?
逐句解释:
典故解析:
“霜钟”指的是冬季时钟声的清晰;“重林”形象地描绘了寒夜中密林的笼罩;“砧”是指敲打米的声音,象征着日常生活的继续。
作者介绍:
郑絪,唐代诗人,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著称,风格清新、细腻。他的诗常常融入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思考,体现了深厚的文人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寒冷的夜晚,可能是在诗人独自思考或感受自然时写成,反映了他对冬夜寂静中音响的细腻观察与思考。
《寒夜闻霜钟》是一首描绘冬夜意境的古诗,诗人通过对霜钟声、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孤独而清幽的情感。整首诗的音韵和谐,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诗的开头“霜钟初应律,寂寂出重林”,将读者带入一个寒冷而静谧的夜晚,钟声的初响象征着冬季的来临,给人一种清新而又孤独的感受。接着,通过“拂水宜清听,凌空散迥音”,诗人描绘了水面上的声音,听起来既清晰又空灵,仿佛在与自然对话。
“舂容时未歇,摇曳夜方深”,此句不仅描绘了夜色的深沉,也暗示了生活的延续,尽管夜晚寒冷,但人们的生活依然在继续。最后以“遥相千山外,泠泠何处寻”结尾,给人一种无尽的思索和对未来的迷茫,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也深刻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冬夜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孤独感,传达出对生活与时间流逝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霜钟”所代表的是什么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诗人对“黎明”的态度是?
A. 渴望
B. 恐惧
C. 无所谓
D. 期待
“月下和虚籁”中的“虚籁”指的是什么?
A. 现实的乐器声
B. 空灵的乐音
C. 自然的环境声
D. 生活的喧嚣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全面理解《寒夜闻霜钟》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