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11:23:18
牙地霜月红,稚耋拥晴书。
百拜黄堂前,共上太守寿。
皆谓去年时,黠虏已深寇。
一炮惊江南,衢婺几失守。
傍徨千里心,竄逸欲相蹂。
公以活人手,衔金力营救。
信赏激忠勇,厚礼罗杰秀。
坐回虏马头,遁去如惊兽。
邦人未遑息,鼠辈复狂嗾。
郡兵无奇画,辙乱失领袖。
闭关守孤城,惴栗鹿在囿。
我公登高墉,威德即下覆。
仰见吾父者,欢舞悉解胄。
一犂春雨耕,乐业遂如旧。
生成荷终始,铭刻念前后。
公之所常活,庸可亿万究。
吾闻天地间,祸福靡虚授。
阴功满东吴,冥报岂空缪。
当能寿我公,炯炯如列宿。
下吏闻此言,喜跃倒冠绶。
中兴须钜人,理亦天所佑,矧复有厚德,福禄宜愈茂。
自恨如漂萍,孤迹太冗陋。
邑佐虽贱役,不许久奔走。
行将罢摘尾,违远去左右。
敛板集公门,依依已延脰。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1:23:18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牙地霜月红,稚耋拥晴书。
百拜黄堂前,共上太守寿。
皆谓去年时,黠虏已深寇。
一炮惊江南,衢婺几失守。
傍徨千里心,竄逸欲相蹂。
公以活人手,衔金力营救。
信赏激忠勇,厚礼罗杰秀。
坐回虏马头,遁去如惊兽。
邦人未遑息,鼠辈复狂嗾。
郡兵无奇画,辙乱失领袖。
闭关守孤城,惴栗鹿在囿。
我公登高墉,威德即下覆。
仰见吾父者,欢舞悉解胄。
一犁春雨耕,乐业遂如旧。
生成荷终始,铭刻念前后。
公之所常活,庸可亿万究。
吾闻天地间,祸福靡虚授。
阴功满东吴,冥报岂空缪。
当能寿我公,炯炯如列宿。
下吏闻此言,喜跃倒冠绶。
中兴须钜人,理亦天所佑,
矧复有厚德,福禄宜愈茂。
自恨如漂萍,孤迹太冗陋。
邑佐虽贱役,不许久奔走。
行将罢摘尾,违远去左右。
敛板集公门,依依已延脰。
诗的首句描述了寒冷的冬天和红色的霜月,接着写到在寒冷的天气中,年轻的书生们在读书。大家在黄堂前为太守祝寿,恭敬地拜了很多次。诗中提到去年时,敌人已经开始侵扰,惊动了江南,许多地方险些失守。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认为自己应竭尽所能去营救。太守以金银来激励忠诚之士,最终成功地将敌人赶走,百姓们也因此得以安宁。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太守的祝愿,期待他长寿如星宿,愿他得到更大的福禄。
作者介绍: 郑刚中,宋代诗人,以其豪放的气质和深厚的诗才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国家大事与民生疾苦,常表达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太守傅帅生辰之际,正值国家面临外敌侵扰,诗人通过祝寿的方式表达对太守的敬仰及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寄托了对生活安宁的渴望。
这首诗在题材上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同时通过对太守的祝寿,展示了对忠臣良将的尊重。诗中的叙述方法生动,通过描写战争的紧急和人民的苦难,增添了诗的紧迫感和历史感。诗人在描写太守的英勇和智慧时,既有对他施政成效的肯定,也隐含了对未来的期待,表现出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
诗中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敌人侵扰和太守力挽狂澜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语言方面,郑刚中用词简洁而有力,常常用生动的意象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紧迫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太守的敬仰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忠义之士的崇敬。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虏”指的是哪个群体?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郑刚中的作品与杜甫《春望》相似,均因国家动荡而表达了对民生的关切。不过,郑刚中更侧重于对太守的赞美和祝愿,而杜甫则更直接地抒发了个人的失落与忧国之情。